越南宣布了! 越南宣布对中国风电塔实施反倾销终裁,大部分企业税率约97%,只有一家享受0税率,结果公告后15天生效,计划执行五年。 自2022年9月启动立案调查,越南方面便持续针对中国产风电塔展开全面取证工作,涉及价格、市场份额以及对当地产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最终认定中国出口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对越南本土风电设备制造商构成实质损害。这一结论成为实施高税率的“锚点”,并支撑起了近乎“封杀式”的反倾销措施。 若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典型的“双反”案件:一边是出口国企业以更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另一边是进口国本土产业诉求保护主义,最终通过关税壁垒尽量扭转局势。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次的“风电塔”并非普通金属制品,它背后牵动的,是整个绿色能源产业链的上游命脉。 风电塔作为风电设备的关键支撑结构,在风电场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一旦其价格体系被外部产品“压制”,越南本土风电产业的配套体系将难以形成稳定自我循环。 越南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发力明显,尤其是在风电发展方面意图抢占区域先机,但无奈产业链短板突出,其中高端风电设备及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 本土生产企业在技术、成本和规模化方面难与中国产品抗衡。在这种结构性失衡背景下,越方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看似合规合理,实则透露出强烈的政策取向:希望借由行政手段为本土企业赢得缓冲期和发展窗口。 此次税率设定呈现出极其特殊的结构:绝大多数中企被征收高税,唯独一家企业豁免。 这种“豁免机制”并非偶然,往往意味着该企业在调查过程中配合度高、数据详实且未被认定有倾销行为。 越方此举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其并非一刀切式全面封堵中国产品,而是通过差异化税率塑造“可控开放”环境,为未来双边贸易谈判保留余地。 这种差别化处理方式,也反映了越南在处理中越经济关系时的一种平衡艺术。一方面,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支撑,特别是在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领域的设备和技术; 另一方面,其又不得不面对国内企业在竞争中“节节败退”的现实压力。在此背景下,采取局部防御式的反倾销措施,既能安抚内部制造商,又不至于全面激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不过,越南此举对中企而言无疑是一记警钟。过去十余年,中国制造业凭借规模、效率与成本优势在东南亚市场攻城略地,但随着这些国家产业政策转向“自主可控”,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开始通过行政手段争取“喘息空间”。 这种趋势意味着,单纯依赖价格优势的出口模式,正在面临越来越多制度性摩擦。 这场风电塔反倾销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技术优势、产业协同与制度协调的重要性正在显著上升。 越南此举虽看似是对中国产品的“阻击”,但更是一种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投石问路。 它既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在绿色产业竞争中日益增强的主权意识,也折射出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中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博弈。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合规能力,同时推动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走出去战略的关键。 毕竟,单靠低价早已不是制胜法宝,面对越来越多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精准出击”,唯有在技术、品牌与合作机制上占据主动,才能真正稳住海外市场根基。 风电塔不过是一个开端,未来在其他绿能设备、通信基建、汽车零部件乃至消费电子领域,类似的贸易摩擦或将更加频繁。 如何在这场全球产业重塑的竞赛中稳住阵脚、寻得突破,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眼光,更是国家层面的产业组织能力和政策支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