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也许我们一开始就管错了方向 前几天,邻居李姐又来诉苦:“说是要用手机查资料,我一转身就刷起了短视频。说他几句,比我还理直气壮——‘我学习累了不能放松一下?’” 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我们这代家长,仿佛陷入了一场与手机的“拉锯战”。定规则、设密码、甚至吼叫,效果却总不理想。直到我和一位从事教育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深谈,才发现:我们可能一直在治标,却没找到本。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那几寸屏幕,而在于屏幕背后,孩子那颗我们越来越不懂的心。 一、 先理解,再管教 那位老教师说了个让我深思的观点:孩子不是天生就想沉迷手机,而是现实世界有他无法面对的“空洞”。 想想看: 学习压力大时,游戏能提供即时的成就感; 生活中缺少玩伴时,网络能提供社交归属感; 现实中总被批评时,短视频能让他暂时逃离。 我同事的孩子才上二年级,有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厉害,整天抱个手机。同事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没用。后来他试着每天抽出20分钟,不带任何评判地听儿子聊游戏里的趣事。一个月后,孩子突然说:“爸,其实我也知道玩多了不好,就是不知道不玩手机能干什么。” 这句话,点醒了很多局中人。 二、 把“战场”变成“主场” 强硬没收手机,往往适得其反。那位老教师分享了几个聪明家长的做法: 1. 化“堵”为“疏”,共同制定规则 “不是不让你玩,而是咱们得商量着怎么玩。”——邀请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完成作业后可以玩30分钟,周末适当延长。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更愿意遵守。 2. 让现实世界变得有趣 有位爸爸的做法很妙:“我知道你游戏打得好,来,教教我。”他让儿子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几周后,他顺势提议:“老是盯着屏幕对眼睛不好,咱们下楼真实地打一场篮球怎么样?”慢慢地,户外活动取代了部分屏幕时间。 3. 身教重于言传 要求孩子不玩手机,我们自己能不能在晚饭后也放下手机,看本书,或一起散步聊天?教育最有力的方式,永远是我们的身影。 三、 当孩子“油盐不进”时 当然,有些孩子确实很难沟通,说什么都像耳旁风。这时候: 守住底线,保持平静:明确核心规则(如吃饭睡觉不玩手机),并温和坚定地执行。不发火,不妥协。 寻求“外援”:孩子可能不听父母的,但或许会听一位他敬佩的老师、教练或亲戚的话。 关注行为背后的信号: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情绪持续低落、拒绝上学等情况,这可能是他发出的求助信号,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你怎样,我依然爱你。我不喜欢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 这场关于手机的“战争”,没有一劳永逸的胜利。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调整和耐心。但请相信,当我们愿意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当我们用理解和智慧去引导,那块冰冷的屏幕,终将不会成为亲情的阻碍。 管教的目的,不是赢过孩子,而是赢得孩子。 教育 幼儿教育大家说 分享今日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