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尤其是美国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写的《最寒冷的冬天》。书名就透着一股寒意。直接把朝鲜战争形容成美国人心里“最寒冷的冬天”。这场战争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以前觉得中国军队是“一群柔弱无力的乌合之众”。结果一下子成了“强有力的危险敌人”。这种转变可不是凭空来的。是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和意志拼出来的。 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转变最有意思。他们原本可是不服气的。特别是那些被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还做着美军会打过鸭绿江来“解救”他们的白日梦。甚至在里面闹事。说什么“我们是战俘。不是战犯”。他们根本想不通。 为啥世界第三的日本都被美国打趴下了。中国这个刚刚成立的农业国敢去碰硬茬。结果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就干了美第一骑兵师。这支队伍可是160年没吃过败仗。接着长津湖一战又把美军王牌陆战1师给打懵了。这场面直接把日本战犯那点幻想砸得粉碎。他们终于老实了。开始乖乖接受改造。甚至学起我军的战术理论。 更明显的变化是“支那”这个词从日语里彻底消失了。这词从甲午战争后就被日本人拿来侮辱中国。 抗战胜利了他们都没改口。直到抗美援朝打完。他们发现中国居然能把那个扔了他们两颗原子弹的美国逼到谈判桌上。这才心服口服。再也不好意思用那个蔑称了。 日本陆战史研究会在总结这场战争时都不得不承认。志愿军那种玩命的劲头不是光靠命令能逼出来的。那是信仰透到骨髓里了。觉得自已打的就是正义之战。 美国人自己留下的记录更说明问题。他们完全想不通志愿军是怎么扛住的。有个美国老兵约翰讲过长津湖战役时他看到的恐怖一幕: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冲锋。腿冻得没法弯。跑起来像“原木在移动”。他们被机枪火炮一排排扫倒。后面的人又像原木一样不断涌上来。还有“冰雕连”的故事。 全连125名官兵在零下几十度的阵地上坚守。最后全部保持战斗姿势冻僵在战壕里。连美军看了都肃然起敬。美国人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啥他们的电脑兵棋推演每次都显示中国必输。可现实却完全相反。他们最后只能归结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上甘岭战役更是把美国人打怕了。他们原计划用两个营。花五天时间。伤亡两百人内拿下这个3.7平方公里的高地。结果打了43天。扔下190万发炮弹。伤亡两万五千多人。最后还是没啃下来。坑道里志愿军官兵缺粮断水。 一个苹果传了八个人每人只舍得咬一小口。这种凝聚力美军根本比不了。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放了话“抬着棺材上上甘岭”。师长崔建功也说打剩一个连他就当连长。黄继光堵枪口的事大家都知道。 但很多人不清楚。光他牺牲的那场战斗。拉响手榴弹、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美国人压根没见识过。 毛主席总结得好。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当时中美实力差距太大了。美国钢产量是中国的140多倍。 工农业总产值是中国的20多倍。美军一个师有各种火炮959门。志愿军一个军才522门。这仗表面上根本没得打。但志愿军就是靠着一股气。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推回了三八线。还让美国佬在三易主帅后。签下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胜的停战协定。 这场战争真正让中国在国际上立住了。基辛格后来在《论中国》里写。朝鲜战争对中国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中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 让中国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就连好莱坞都很少碰朝鲜战争题材。因为他们找不到角度美化这场不义之战。 总不能把侵略行为包装成英雄故事吧。所以美国那边虽然著作多。但大众层面这战争反而成了“被遗忘的战争”。这种选择性遗忘。恰恰说明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已失败的事实。 回过头看。抗美援朝确实是中国崛起的关键一步。日本从甲午战争后对中国的轻蔑。到这时候变成了不得不正视。美国从妄想称霸东亚。 到学会在亚洲收敛。这场战争打出的。不只是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更是一个民族重返世界舞台的底气。现在咱们能平视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它。那股子精神气。其实70年前就在朝鲜战场上扎下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