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王传福:当前固态电池成本高达1.5-2.5元/Wh,竟是三元锂、磷酸铁锂等

车一路向前开 2025-11-01 11:44:14

比亚迪王传福:当前固态电池成本高达1.5-2.5元/Wh,竟是三元锂、磷酸铁锂等液态电池的3-5倍!但更让人振奋的是,比亚迪直接立下目标:2030年要实现“固液同价”。 这话一出,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又期待又疑惑:固态电池明明被吹成“新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怎么成本这么离谱?比亚迪这“平价目标”到底是画饼还是真有底气? 先说说固态电池贵在哪儿,可不是车企故意抬价。最核心的是材料成本太高,不管是主流的硫化物电解质,还是稳定性强的氧化物电解质,原材料要么依赖锆这类稀有金属,要么提纯工艺复杂得离谱。就说硫化物吧,对水分、静电极度敏感,生产时必须在惰性气体环境里操作,稍微沾点水就可能出危险,光生产环境搭建就得砸一大笔钱。而且现在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全是新的,电极和电解质的界面接触、封装技术都没有成熟方案,良品率上不去,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没跟上,从材料供应到生产设备全是“定制款”,根本没法复用现有液态电池的产线。比如制造环节的卷对卷工艺、干法电极技术,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能搞定,设备采购成本比传统产线高好几倍,分摊到每块电池上都是真金白银。这么算下来,现在装固态电池的车卖40万以上都难赚钱,普通消费者根本买不起。 但咱也别灰心,王传福敢喊出2030年“固液同价”,绝非空口白话,比亚迪早有布局。其实比亚迪2016年就开始钻研固态电池,2024年已经下线了60Ah的全固态电池,2027年还要启动示范装车,这进度在行业里已经算领跑了。 而且成本下降的路径其实很清晰。首先是材料创新,比如用机械化学法替代高温合成法做硫化物电解质,能耗能降30%,成本直接砍半;再给电解质加层氧化铝包覆,能提高稳定性,存储运输成本还能再降15%。然后是工艺升级,现在液态电池的湿法工艺又费能又耗时,换成干法工艺后,不仅能耗降40%,还能改善电池性能,这部分成本能再省15%。 最关键的还是规模化效应。等2030年固态电池产能从现在的GWh级冲到10GWh级,设备利用率上去了,原材料采购还能拿到大折扣,光固定成本就能降30%。比亚迪本身就有垂直整合的优势,从材料研发到产线搭建能自己说了算,比依赖外部供应链的企业更能控制成本。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液态电池技术也在进步,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到300Wh/kg了,还有800V高压快充15分钟就能补400公里续航,固态电池还有必要等吗? 但不得不说,固态电池的优势是天生的。能量密度能轻松突破400Wh/kg,比现在的液态电池高50%以上,续航破千公里不是问题;而且没有液态电解液,彻底解决了漏液、起火的安全隐患,这可是电动车最核心的痛点。一旦2030年实现平价,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安全顾虑都能彻底拜拜。 不过话说回来,这过程肯定不容易。现在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离子电导率还有短板,产业链成熟度也得花好几年打磨。但想想当年锂电池从天价降到现在的亲民价,不也是这么一步步熬过来的吗?

0 阅读:0
车一路向前开

车一路向前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