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那

地缘历史 2025-10-31 17:54:31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那么多华人拼尽全力,却换不来下一代的传承?   我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最近在纽约一次社区讲座上,一位华人学者说:   我们这一代人,拿着名校博士、硅谷高薪、曼哈顿豪宅;但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却像是在社会边缘徘徊。   美国不是不认可努力。黑人、印度人、犹太人,都靠自己的方式闯出了地盘。   黑人靠民权运动,靠斗争争取权利;印度人靠庞大的校友网和老乡链,职场互相提携;犹太人更不用说了,政商两界都有人。   可华人呢?自己抢破头,还要防着同胞。不是别人不给机会,是我们自己不给彼此机会。   你能想象吗?在湾区一家科技公司,一位华人主管宁可提拔一个白人新手,也不愿意拉一把同胞。理由很简单:“我不想被贴上‘只帮中国人’的标签。”   怕被边缘化,怕被标签化,怕被说关系户。结果是什么?印度人组团上位,华人一个个成了孤岛。   这种孤立的代价,在下一代身上体现得更彻底。第一代靠智力、勤奋和吃苦,在技术岗位站稳了脚跟。   但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当作“安静的亚洲人”,在职场上被认为“不会领导”,在政治上更是透明人群。   他们没有可依靠的群体,也没有可归属的认同。   有人说,是因为华人太聪明,太独立,不需要组织。我不信。   华人不是不懂团结,只是不信团结。比起集体行动,更相信个人奋斗;比起支持同胞,更怕被同胞拖累。   于是,我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忍让,习惯了逆来顺受。但这个国家,从来不是为沉默者设计的。   看看黑人。每当有黑人被警察暴力执法,全美各地立刻群起响应。从BLM运动到社区自卫组织,他们早就把“自己人”的概念内化为行动力。   再看印度人,他们的成功从不靠单打独斗。湾区每一场招聘会、每一个风投聚会,背后都有印度人脉的影子。   那种“你帮我,我再帮你”的循环,才是真正的族群资本。   而我们呢?出了事,第一反应不是声援,而是撇清关系。“他不是我们这一类人”、“他做得太过了”、“别把整个族群拖下水”。   久而久之,我们不仅失去了保护伞,也失去了话语权。   政治更是如此。看看国会,黑人有代表,印度人有议员,华人呢?屈指可数。   有的华人候选人连“我是中国人”都不敢说,生怕被贴上“亲中”标签。   投票率低,捐款率低,游说能力几乎为零。没有代表,就没有资源;没有资源,就没有未来。政治冷感,不是高尚,而是自我放弃。   更可悲的是,内部的高度分裂。福建的看不起广东的,大陆的瞧不起港台的,精英的看不起草根的。本应是抱团取暖的移民群体,却成了互相拆台的内斗现场。   有人说华人是“一盘散沙”,我觉得更像“一锅滚水”,每一粒米都在挣扎,却没有一粒想结成饭。   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希望?我的答案是,有。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社会的真相:美国不是靠个人奋斗上位的社会,而是靠族群博弈分蛋糕的战场。   你不组织,就没有资源;你不发声,就没有权利;你不抱团,就会被边缘。   我们不能再指望“只要拼命读书、安分守己、表现优秀,就能获得尊重”。这个时代不会奖励沉默者,它只奖励能把自己族群利益最大化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把“安全”、“稳定”、“隐忍”当作生存法则,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些法则无法为下一代保驾护航。   我们可以不爱出风头,但不能没有立场;可以低调做人,但不能失去群体的力量。因为没有人会替你争取,除了你自己。   印度人留住了精英后代,黑人撑起了族群空间,而我们呢?   无数华人精英,把半生积累交给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系统,最后却发现,自己努力的终点,只是下一代的起点。   有人说这是命运,我说这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各人自扫门前雪”,也可以学会“为同胞撑起一片天”。   不是因为我们必须团结,而是如果我们不团结,我们就什么都不是。   一代兴,二代衰,不是宿命,而是警钟。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