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

如梦菲记 2025-10-31 16:53:46

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是我们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几年前,国内医院想买台高端核磁共振仪,基本只能找飞利浦、西门子、GE这三家。   别的不说,光一台3.0T的设备就要三千二百万,这是什么概念?中西部一个县城医院,一年预算也就三百万出头,买一台机器要掏空十年的家底。   更要命的是,买回来还不算完,每年光补充液氦就得六十万,设备坏了修一次,外国工程师上门八小时收费二十万,换个滤波板要十八万,拆开一看成本不到一千块。   那些年基层医院的日子有多难?很多县医院压根不敢想这事,患者只能往省城跑,往北上广跑,一个普通家庭,光检查费就要一千五百块,加上路费住宿,看个病能把全家积蓄掏空。   有些病等不起,核磁共振能早发现问题,可设备在大医院排队,一等就是好几周,等到能检查的时候,最佳治疗时机已经过去了。   外国厂商吃准了我们没办法,他们用上万项专利把技术锁得死死的,超导磁体、射频线圈、控制软件,每个环节都有壁垒,想学?门都没有。   维修的时候不许中国工程师靠近核心区域,零件只卖成品不给图纸,连看都不让看,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把刀架在脖子上要钱。   制造成本其实就几百万,剩下的全是垄断税,他们定价根本不看成本,看的是你有没有别的选择。   国内不是没人想过自己造,可一上手就发现,处处是坑,要么关键技术绕不开人家的专利,要么研发资金跟不上,好几家企业折腾到半路就撑不住了,但有一批人没放弃。   2011年,联影医疗拉着中科院的团队开始死磕,一干就是十年,超导磁体的冷却技术,他们试了上百种方案,手指被液氮冻伤是常事。   没有现成数据,就拆报废的进口设备,一点点反推原理,最艰难的时候,企业账上的钱快见底了,靠着国家专项资金和高校联合攻关,才硬扛过来。   2023年,国产3.0T核磁共振仪终于量产了,定价二百六十万,消息一出,进口设备的价格立马崩了,飞利浦从三千万降到一千二百万,又降到二百八十万,西门子和GE也跟着降。   以前爱答不理的售后服务,现在主动上门免费修,更实在的变化在患者身上,核磁共振检查费从一千五百块降到八百块,基层医院开始买得起设备,县城老百姓不用再为了做个检查跑几百公里。   这二千七百二十万的差价,表面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实际上是垄断溢价的原形毕露,他们从来不是因为设备真值那么多钱才卖那么贵,而是因为你没得选,等你有了选择,他们立马露出真实成本。   这就像一个人渴得快死了,卖水的要一百块一瓶,等旁边有人也开始卖水了,价格马上回到三块钱,那多出来的九十七块,不是水的价值,是对你求生欲望的收费。   医疗设备的垄断比这更狠,因为它绑定的是无数人的生命,一台核磁共振仪检查不出来的病灶,可能就是一条人命;一个等不起检查的患者,可能就此错过救治机会。   当外国厂商用技术壁垒把价格抬到天上时,那些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疗的家庭,那些在大医院走廊里排队等检查的病人,他们付出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健康,甚至是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二千七百二十万是我们的命。   现在回头看,国产设备的突破不只是打了一场价格战,而是把医疗资源的定价权拿回了自己手里。   基层医院核磁覆盖率翻了倍,偏远地区的患者不用再千里迢迢往大城市跑,这才是技术自主真正的意义,它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上,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东西,都会回归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