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1966年8月14日清晨,静谧的氛围被一则噩耗打破。中国地质界的翘楚谢家荣,被人发现静静地在自家客厅停止了呼吸,一代专家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 他遗于世间的,不过是一张小小纸条上的寥寥十字:“此生无愧找矿人,唯负妻儿泪满襟。”短短话语,却似有千钧之重,道尽了他一生的坚守与遗憾。” 这简短的十个字,宛如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刃,以锐不可当之势,精准地划开他的人生轨迹,自此,往昔与未来被决然分割。前半句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承诺与交代,后半句则是他对至亲之人的愧疚与悲鸣。 “无愧找矿人”,这五个字的分量,刻印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他凭借双脚的丈量与探寻,几近以一己之力,为现代中国精心勾勒出一幅详尽的资源地图,于漫漫征途上,为国家资源的认知与开拓立下汗马功劳。 早在1920年,他就写出了中国第一份石油地质报告,精准预言了玉门油田的巨大潜力。抗战时期,他一面在湖南办锡矿,将利润直接充作军费;一面又在福建找到宝贵的铝土矿,为前线输送军工原料。 他让几近枯竭的淮南煤田重获新生,靠的是中国首创的勘探网技术,硬是把它抬进了国家八大煤炭基地的行列。 而对于共和国的工业命脉——大庆油田,他更是那个“最早点亮荒原的人”。1952年,他率先提出松辽平原蕴藏着巨大的石油希望,这个判断,比后来广为人知的“地质力学”理论还要早两年。 两年后,他在论文中明确将找油的坐标指向松辽平原。他与同事黄汲清共同制定勘探方案,亲自起草工作方法,将一切数据无偿上交国家。 他还亲手创办地质学校,为一线培养了上百名骨干。他倾己所有,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片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土地,那赤诚的心意,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无愧”,最终却被碾成了对家人的无尽亏欠。 “唯负妻儿泪满襟”,这后五个字,浸透了一个时代的血与泪。 1966年8月8日,一场集体批斗会将这位68岁老人的尊严彻底撕碎。他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和“油田窃贼”的罪名,被强行按在地上,墨汁从头顶浇下,一块木牌砸断了他的鼻梁。 他被捆成“喷气式”,在街上游行。那些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找矿图册被付之一炬,他亲手标注的油田构造手稿,被拿去垫了泔水桶。一个为国家寻宝的人,就这样成了窃贼。 身患严重肺病的他,在所谓的“牛棚”里挨冻,咳得无法停止。法医后来的发现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在他因长期饥饿而萎缩的胃里,竟有未消化的观音土。这位让国家摆脱“贫油”帽子的功臣,最后竟在靠抠墙灰充饥。 1966年8月13日晚,他平静得有些反常,只对妻子说想一个人待着。他吞下了积攒半年的安眠药,选择以这种方式保护家人免受牵连。 他的死,成了家人们无法摆脱的阴影。长子谢学锦心怀护佑弟妹之责,无奈之下,只得编造谎言,对外宣称父亲因心脏病离世,以此为弟妹构筑起一方免受纷扰的安稳天地。 但“自杀”的污名,还是让子女们在升学政审中屡屡受阻。 最令人柔肠寸断的,当属他的妻子吴镜侬。那抹哀伤,如夜中幽影,在时光里弥散,惹人心生怜惜,其心碎之态,似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处。 在丈夫离世三天后,她为子女们收拾好一些小物件,然后平静地追随丈夫而去。她只留下一句口信:“我追你爸去了。” 许多年后,他的同事黄汲清仍在为给他彻底平反而奔走。围绕大庆油田发现功劳归属,“李黄谢”之争不时浮出水面。 各方观点碰撞,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在特定情境下便会引发关注与讨论。但对历史而言,那十个字遗言的分量,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沉重。 一句“无愧”,是他许给国家的满腔赤诚;一句“唯负”,是一个时代刻在他骨血里的无情烙印。 信息来源:筑起烽火中的科技长城——2025-09-07 18:16·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