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专家:现在是中美说的算,我们必须时刻谨言慎行! 欧洲历史本就碎片化,从罗马帝国崩塌后,诸侯割据、宗教纷争、民族冲突从未停歇。 进入现代,两次世界大战把大陆打得支离破碎,二战结束后,好不容易靠美国马歇尔计划重建,又在冷战中依附北约伞下求安稳。 那时欧洲人以为,联合起来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欧盟应运而生,承诺通过一体化实现和平繁荣。 可现实欧盟扩员到二十七国,每国一票否决权,决策效率低到让人抓狂,面对俄乌冲突延续,能源危机压顶,通胀高企,成员国却各怀鬼胎:东欧国家担心安全,西欧大国顾及经济,南欧国家纠结债务。 结果政策拖拖拉拉,民众不满情绪累积,极右翼势力借机上位,在多个国家议会席位大增。 再看欧盟内部,民主机制本该是优势,却成了掣肘,绝对的共识原则听起来公平,实际操作中,一国反对就能瘫痪整个进程。 气候转型政策,本意推动绿色发展,可执行时提高农民成本,边缘地区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反对声浪四起。 传统政党向中间靠拢,放弃核心议题,留下真空让民粹填补,金融危机后,社会分裂加剧,新自由主义应对乏力,福利体系被侵蚀,贫富差距拉大。 中左政党转型为“全民党”,忽略底层诉求,极右翼则强调本土优先,质疑一体化路线。 欧洲议会选举中,绿党席位下滑,右翼联盟崛起,这股潮流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专家们担忧,这种分裂不只停留在国内,还会外溢到欧盟层面,决策机制陷入僵局,一体化进程面临倒退风险。 转到国际舞台,欧洲的战略自主喊了多年,落实却步履维艰,中美博弈成主线,欧盟试图走“第三条道路”,不愿选边站队,强调多边主义。 美国压力不断,要求在贸易、科技、安全上与华趋同,拜登时代,美欧协调对华政策加强,但并非美国单方面主导,欧盟也在互动中影响华盛顿。 特朗普若重掌白宫,跨大西洋关系或生变数,关税威胁、驻军调整、北约分摊争执,都会逼欧洲加速防务独立。 可现实是,欧洲军力依赖北约,美国提供核保护伞,自身防务投入不足,领导力又分散在法德之间。 法国总统多次呼吁独立行动,避免在大国间艰难抉择,但成员国分歧大,执行力弱,在对华关系上,欧盟摇摆不定:一方面视中国为伙伴,深化经贸、科技、环境合作,出口增加改善逆差,中国进口高科技支持升级。 又担忧竞争压力,推出投资审查、补贴规则,试图“去风险”,这种两面性,源于内部不统一,中国可通过双边渠道逐个突破,集体应对形同虚设。 欧洲的问题根子在自缚手脚,历史上一盘散沙,如今披上欧盟外衣,仍旧内斗不止。 民主过度强调共识,忽略效率,在大国竞争时代等于自废武功,中美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欧洲若继续幻想平衡,只会两头落空。 战略收缩不是坏事,但得有底线:强化核心国家协调,法德轴心若能真正发力,或许还有转机。 否则,民粹继续蚕食,一体化名存实亡,欧洲将从玩家降为棋子,增量思考是,欧洲可借特朗普变量,缓和对华基调,2025年中欧建交五十周年,或成契机,转向互利共赢,共同对抗单边主义。 你怎么看?欧洲该先从哪步改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