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一位这次陪同雷总去武汉的小米朋友聊天,他感叹“湖北真好”,感慨于小米未来在湖北的宏大规划和当地对小米毫无保留的支持。
雷军这代企业家普遍都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和回馈桑梓的情结。2018年,小米香港上市仅10天后,雷军就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明确表示,将把小米人工智能总部落户光谷中心城,以万人规模规划打造研发核心的武汉总部,推动小米武汉总部“二次起飞”。那时起,小米便开启了与湖北深度绑定的发展篇章,计划投入230亿元全面建设武汉总部,誓要助力家乡在智能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
跟雷军本人早期经历联系更紧密的湖北仙桃。雷总先是在17年10月份在仙桃举办全球供应商大会,吸引了美国高通、日本索尼、韩国三星等全球电子巨头齐聚仙桃,提升了仙桃在全球电子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仙桃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资源。然后在22年8月份,小米集团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合作设立了湖北长江(仙桃)产业基金,旨在吸引小米供应链上的优质企业落户仙桃。在该基金的推动下,工匠派汽车、飞象科技、一数科技等17家小米供应链企业纷纷选择在仙桃安家落户,项目涵盖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
现在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落成,意味着小米在湖北的“研发+制造”产业闭环正式成型,从人工智能总部的技术输出,到智能家电的本地化生产,小米与湖北的绑定不再局限于战略规划,而是进入了“技术落地、产品量产、价值兑现”的新阶段。
这不仅能为湖北带来数千个高质量的产业岗位,让“武汉造”“湖北造”的智能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更能以工厂为核心,进一步吸附上下游配套企业扎根湖北,完善当地智能家电产业链生态,让雷军“助力家乡在智能产业赛道加速奔跑”的承诺,从蓝图变为了每天轰鸣运转的现实。
当然,小米和湖北的双向选择绝不仅仅是因为雷军本人的桑梓情结,更是产业发展需求与城市势能红利的深度契合,是企业战略布局与地方资源禀赋的精准对接。
从科教实力来看,武汉是全国极少数能同时提供“智力储备+技术转化”双支撑的城市。作为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每年培养数十万理工科人才,其中电子信息、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毕业生,能直接为小米工厂的研发、生产、品控等环节输送“即插即用”的技术型劳动力,解决智能制造企业最关键的人才缺口问题。与此同时,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领域的科研成果,也能与小米的技术研发需求深度联动,形成“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线”的快速转化通道。
从城市支持力度来看,武汉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早已从“政策优惠”升级为“全链条服务”。当地不仅为重点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基础保障,更牵头搭建了产业协同平台——比如帮助小米快速对接本地的芯片、传感器、精密零部件供应商,缩短供应链半径;同时通过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开通物流专线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与运输成本。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支持,让小米的工厂既能扎根,更能快速成长,成为其布局中部市场的最佳支点。
这次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进一步凸显了双方的共生关系。该项目从签约到全面建成仅用12个月,创造“湖北速度”,其背后是湖北在智能制造产业链招商、要素保障上的系统性支持。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调研时提出的“加快二期建设、打造示范标杆”要求,实质是希望借助小米的头部企业效应,强化湖北在智能终端产业的集群优势,这与湖北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度契合。这种互动既推动小米在硬件制造与研发创新上的双链升级,也为湖北智能产业补链强链、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