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分裂"帽子乱扣!郑成功不是“台独”,历史更容不得曲解 “郑成功后人是分

体元说球 2025-10-30 17:53:27

别让"分裂"帽子乱扣!郑成功不是“台独”,历史更容不得曲解 “郑成功后人是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去年藏龙岛某学院思修课上,这句离谱言论竟从传道授业者口中说出,听得台下百余名学生满脸错愕。更讽刺的是,这话不是出自台独分子之口,而是来自本应传递正确史观的内地教师,这不禁让人追问:是历史常识的缺失,还是别有用心的曲解? 翻开史料,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早已撰文厘 清:郑氏集团从始至终以“反清复明、光复汉室”为核心目标,绝非台独分子口中的“分裂势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虽在当地建立政权,却始终沿用明朝年号,奉明朝为正朔,世袭明朝册封的爵位;郑经继位后即便将政权改称“东宁王国”,也从未脱离“华夏正统”的认知,反而多次举兵反攻满清,一度夺回泉州、漳州、潮州等沿海重镇——这些行动哪有半分“分裂”的影子?分明是在对抗当时被视为“外来政权”的满清,是华夏儿女守护文明传承的抗争。 可如今有些人却陷入了历史认知的混乱:若说郑氏据台是“分裂”,那清末唐景崧、丘逢甲成立“台湾民主国”,难道也是“独立”?要知道,“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本是甲午战败后,台湾军民不愿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无奈之举,国号“永清”,寓意永远归属大清,本质是抗倭保台的义举,与“分裂”毫无关联。 按照这种错误逻辑推演,康熙年间的“迁海令”倒成了“维护统一的仁政”?可历史真相是,为阻断沿海百姓与郑氏的联系,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分明是对百姓的残酷压迫;洪承畴、尚可喜之流屈膝降清,倒成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人士”?那夏完淳、张煌言、李定国等抗清志士,岂不成了“阻碍历史的反派”?这种颠倒黑白的史观,简直是对民族英雄的亵渎。 更危险的是,这种错误认知还在无形中为台独分子“递刀”。台独势力一直试图篡改历史,把郑氏台湾塑造成“独立政权”,以此为“台独建国”寻找法理依据。可如今内地竟有人跟着附和这种谬论,把抗清的郑氏集团扣上“分裂”帽子,这不正帮台独分子圆了谎? 更荒唐的是,有些影视作品还总拿满清收复台湾类比当下,《康熙王朝》《澎湖海战》反复渲染,却忘了时代早已不同——清政府当年割让台湾时,从未问过台湾同胞的意愿,正如《悲情城市》里那句扎心台词:“签马关条约有谁问过我们台湾人愿不愿意?” 但我党从来不是清政府,几十年来始终把台湾同胞当作骨肉兄弟,从未抛弃过台湾,这种强行类比,只会让台湾同胞误以为我们是“新的八旗军”,把台独分子曲解成“民族反抗势力”,反而加深两岸隔阂,正中台独下怀。 说到底,收复台湾的法理依据根本无需满清“背书”——这是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的主权继承,是国际法认可的历史事实,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意志。 那些乱扣“分裂”帽子的人,要么是对历史一知半解,凭着一腔盲目的“热血”歪曲事实;要么是别有用心,把“爱国主义”当成党同伐异的工具,动辄给人扣上“汉奸”“间谍”的帽子。可现实是,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公知”“恨国党”,热爱祖国、维护统一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台湾同胞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夏完淳临刑前写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张煌言就义时高呼“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郑成功临终前仍叮嘱儿子“君辱臣死,汝为季子,当以死报”——这些民族英雄的碧血丹心,不该被错误史观掩埋。重构正确史观,不是要否定历史上的政权更迭,而是要分清“统一”与“压迫”、“抗争”与“分裂”的界限;传递爱国情怀,不是要煽动对立,而是要凝聚人心,让两岸同胞都明白:我们共同守护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同一个中国的未来。 别再让错误言论混淆视听了,历史容不得半点曲解,民族大义更容不得丝毫动摇。唯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守住两岸统一的根基;唯有传递正确史观,才能让“台独”的谎言不攻自破。

0 阅读:2

评论列表

柔情似水

柔情似水

1
2025-10-31 11:29

澎湖海战是满清和荷兰人联手击败的明郑政权,并且仗还没打呢就先签了清荷条约,只要赢了台湾让给荷兰,明目张胆的卖国除了满清还有谁

猜你喜欢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