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

鸿毓说过去 2025-10-30 15:56:41

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咱得承认,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这篇10月29日的文章算是说到了些实在事儿,不是那种纯粹瞎编的抹黑,他们点出的中国崛起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自己的官方数据里其实也能找到影子,这事儿藏不住也没必要藏,要我说,这不是什么“泼冷水”,更像是给咱们敲了个警钟。 先看经济这块,表面上挺风光,国家统计局10月20号刚发的前三季度数据,GDP增长5.2%,看着不差,可内里的结构性矛盾确实显眼,最突出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前三季度CPI同比还略降0.1%,虽说核心CPI在涨,但老百姓手里的钱不敢花、不愿花是真问题。 政府都拿出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搞消费品以旧换新了,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都突破830万份了,可这本质上是靠政策托着,要是没这政策,消费能不能稳住还两说。 更关键的是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涨、订单不稳定,国家统计局也明说“推动经济稳定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挑战”,这话可不是随便讲的,背后是无数企业的真实困境。 还有地方财政压力,基层钱袋子紧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就点过“一些地方基层财政困难”,这问题到现在也没完全缓解,财政收支的平衡仗不好打,而基层财政不稳,民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都受影响,这可不就是崛起的根基问题嘛。 再说说产业转型,这看着是亮点,但转型期的阵痛比想象中更剧烈,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6.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7%,这些数据确实亮眼,德国之声10月21号的报道也承认中国在AI、电动车领域的突破。 可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了。传统产业占比还是太高,工业转型升级跟不上,好多地方还在靠高耗能产业撑场面,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才提高1.7个百分点,这速度离真正的绿色转型还差得远。 更麻烦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衔接不上,旧的支柱产业在萎缩,比如部分传统家电、低端制造,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去了,可新动能像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这些,还没形成足够的支撑力。 德国媒体注意到中国AI专利占比68.5%,但咱自己清楚,很多核心零部件还得进口,机床、集成电路的进口物流量增速还维持在13%和8.9%,说明高端制造的“卡脖子”问题没根本解决,这要是哪天外部供应出点问题,整个产业链都得受影响。 这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就是典型的结构性风险,短期靠政策刺激能顶一阵,长期不解决,崛起的动力早晚会衰减。 就业和民生领域的压力也得正视,这可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根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0月29号的数据,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8%,看着达标有望,可就业的质量和结构问题突出。 年轻人就业难和部分行业“用工荒”并存,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不容易,而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岗位却招不到人,这说明教育和产业需求脱节了,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要。 还有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虽然在缩小,但绝对值差距还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看着和经济增长同步,可落到不同群体身上天差地别,高收入群体财富增长快,普通工薪阶层加薪难,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能力和社会凝聚力。 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参保人数不少,10.74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覆盖还不够,这些群体的后顾之忧没解决,怎么能安心投身发展? 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老毛病,这些年没少下功夫,但差距还是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出占比高,物流总额增长快,前三季度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5.6%,主要贡献都来自东部。 可中西部地区呢,除了少数中心城市,大部分地方还是靠资源输出、承接产业转移过日子,自主发展能力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面临不少阻力,传统产业转型慢,人才外流严重。 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导致资源过度向少数地区集中,既影响了整体发展效率,也埋下了区域矛盾的隐患,德国媒体说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工业强国”,这话没说错,但这“强”是不均衡的强,局部再强,要是其他地区跟不上,整个国家的发展根基就不稳,就像一栋房子,地基有的地方扎实有的地方松软,怎么能盖得高、立得稳? 千万不要被国际上的吹捧冲昏头脑,也别回避问题,这些代价的显现不是坏事,早暴露早解决,要是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那才真要动摇崛起的根基,说到底,承认这些问题不是长他人志气,而是为了让中国的崛起走得更稳、更扎实,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0 阅读:6
鸿毓说过去

鸿毓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