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很头疼, 不是因为卖不出票, 也不是因为徒弟又出事了,而是因为相声的传承遇到了大麻烦。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德云社这几年火得不像话。无论在哪个城市,演出现场都是人挤人。老郭在上海办专场,票一开售就被秒空,黄牛都得靠抢。 台上弟子个个能撑场面,张云雷、孟鹤堂、烧饼、栾云平,基本功扎实,包袱抖得溜,粉丝应援比明星都热闹。 可就是在这样一片掌声里,郭德纲的眉头却总是皱着,他知道,热闹的背后藏着隐忧,越多年轻人想着出名,越少人愿意沉下心。 现在的孩子太急,刚学两年就想着上台,嘴皮子快、心更快,有人练贯口还没过三段,就开始研究怎么开微博搞粉丝互动;有人一边学“报菜名”,一边惦记着直播带货。 老郭看在眼里,相声是门慢功夫,得熬、得磨。根扎得不深,哪怕花再艳,也撑不了几年,于是去年他干脆自己办了个传习社,专收十五六岁的孩子。 这帮孩子一进门,先不是拿话筒,而是练腿。每天早上五点起,先压腿再念口令,贯口要一口气背完,不准磕巴。 夏天汗滴在地上能攒一滩,冬天哈气都能结霜。有人以为郭德纲在“作秀”,可真要是图热度,谁愿意天天盯一群孩子在天不亮的时候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有空就去看,拿着茶杯在一边听,偶尔皱皱眉。那是他心里最珍视的一块地,传统的根。 “慢”这两个字,几乎是他在这个时代最逆流的选择,别的行业都讲效率,他偏要孩子一字一句地练吐字归音。别人追求“出圈”,他让孩子们学“归根”。 有人问他为什么还要“折腾”那帮孩子,不趁热打铁赚票房,他笑笑不说,其实心里明白,流量可以复制,手艺不行。 以前他看过一些老艺人走得太安静,带着独门绝活一起离开舞台。那种心疼他记到现在,传承这事儿,不靠喊口号,得有人真肯“熬”出门道。 德云社的火,对他来说像是一场考验,外界以为他赢了,可他知道自己正在和时间赛跑,年轻人急功近利、市场追求速成,他却固执地往回走。 别人一台手机拍十段相声,他要孩子背十遍贯口,别人想出圈,他想“入根”。在这个人人都想“快”的时代,他偏偏慢得像老牛拉车。 这种倔劲儿看似笨,其实正是他最清醒的地方,他知道,真正的相声不靠包装、不靠流量,而是台下十年功的汗。 一个演员能让人笑五分钟不难,让人记五十年才是真本事。那些凌晨练功的孩子,或许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但有一天他们会明白——郭德纲留给他们的,不止是技巧,还有那份“别糊弄”的劲儿。 快钱能赚一时,慢功夫才能传一世。也许哪天德云社的票不再难抢,也许热度会退去,但那群凌晨五点压腿、背贯口的孩子,会接着说下去。 郭德纲图的不是自己再火几年,而是让相声再活一百年,时代在往前跑,他却愿意慢下来。这份笨功夫,才是真正的底气——让笑声不断,也让传统不灭。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