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

论芸有事 2025-10-30 14:55:44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12月1日起实施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看似只是两个数字指标的明确界定,实则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亮出的关键一招。   先说说第一个规定,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都要申请许可,这个0.1%的门槛有多严格。   相当于在产业链的毛细血管里装了监控,不管这台光刻机是荷兰本土造的,还是经第三国中转的,只要沾了一点中国稀土的边,就得乖乖报备用途、用量和终端客户。   要知道,光刻机里的精密部件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高端光刻机的晶圆定位系统,缺了中国产的钕铁硼磁体根本转不起来,这一下就掐住了核心制造环节的命脉。   高端半导体设备出口再添紧箍咒,14纳米及更先进芯片生产测试设备告别批量审批,荷兰企业对华每笔订单都需逐案严格审查,为技术流动筑牢安全防线。   这一新规与另一管控措施精准发力,直指稀土管控旧弊,此前部分企业钻空子,将中国稀土加工后转至第三国组装,再伪装成本地产品出口,而新规彻底掐断了这条中转逃规的链条。   而且通过逐案审批,能精准掌握稀土的最终流向,防止这些关键资源被用于敏感领域。   可能有人觉得0.1%的标准太苛刻,但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哪怕是微量成分也能决定高端设备的性能,这个标准恰恰体现了管控的精准度。   对荷兰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毕竟ASML等企业每年要从中国采购大量稀土材料,新规实施后,他们的供应链成本会增加,交货周期也可能拉长。   荷兰冻结中企安世半导体资产的冷战式操作,早已打破国际经贸合作的平衡。其借“国家安全”之名干预正常商业活动,彻底动摇了合作信任的根基。   中国升级稀土管控绝非临时决策,而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回应,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高产能与领先提纯技术形成双重优势。   反观欧盟,环保政策掣肘本土产业发展,人力成本高企,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无异于天方夜谭,这场管控升级,本质是对扭曲经贸秩序的理性矫正。   这背后更体现了中国从“资源供应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过去我们低价出口稀土,却没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现在通过规范出口管理,既能保护战略资源,又能引导全球产业链走向合规。   曾几何时,稀土走私的花招令人咋舌,有人将其藏进塑料模特,有人把它混入瓷砖胶,这些奇葩操作的背后,是过往管控体系的明显漏洞。   如今新规落地,正全力扭转这一局面,推动稀土贸易走向透明规范。   美国对芯片技术的封锁早已是先例,其严苛程度远超此次稀土管控,中国不过是用同样逻辑维护自身安全,却遭部分国家指责“搞胁迫”,双重标准显而易见。   稀土管控只是起点,未来在更多战略资源领域,更完善的管理体系正在酝酿。   这不仅能保障国家利益,也能让全球产业链在公平合理的框架下运行,毕竟健康的合作需要双方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技术封锁和资产掠夺。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论芸有事

论芸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