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前告诉蒋经国: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人到合上眼皮那几天,说

椰子说历史 2025-10-30 12:41:10

蒋介石临终前告诉蒋经国: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人到合上眼皮那几天,说话不绕弯,心里压的事一口一口往外吐,蒋介石拉着蒋经国的手提了那句,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畏惧两人,后来蒋经国在回忆里写出来,名字他没往外点得太多,外界一听就开始猜,谁能让他这么挂心,谁在他心底站住了位。 敬佩的那位,指着就能说出来,孙中山,蒋介石早年在上海混社会,去日本振武学校上过课,回来也就一个普通军人,陈炯明那次叛变,炮火压到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上了永丰舰,船里过日子不稳。 蒋介石在上海听见风声,自己买了船票往广州冲,上舰就守着人,一守五十来天,白天找粮找弹,夜里在舱底打地铺,孙中山后来写了广州蒙难的经过,把蒋介石这段放进去,还写了“蒋君介石,忠诚勇毅,临危受命”,这句字他亲手题,那时候能拿到这样评价的不多,蒋介石把这事一直记在心里。 黄埔军校开办,孙中山定校长人选,别人名单一堆,他把蒋介石放在第一位,校里经费、人事、训练,蒋介石直接跟他对口,说课的时候,孙中山常把校长拉到台前站一站,说你们得看这个人怎么把事落地,记住做事的念头要不变,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怎么争位怎么调兵,他没碰“继承人”三个字的意义,在台湾建中山陵,办中山大学,每次祭拜站直,鞠躬的角度一成不变,日记里反复写“总理之教,一日不敢忘”,这份敬在心里扎牢,外人看得到。 畏惧的第一个,毛泽东,俩人在广州见过,那时毛在国民党系统里干事,开会交流过几回,蒋介石说过毛说话直接,后面的路一下就离了位,长征那年,蒋介石把四十来万兵往西线压,点着湘江金沙江一带布圈,坐镇南昌行营,电报一封一封要前线给情况,拿到的回报不是他想的,红军一次次穿过去,四渡赤水绕着贵州走,国民党部队追着影子转圈,行军床后来被他一脚蹬翻,说毛这个人用兵不走常规,拳头挥出去像落在空处。 抗战那些年,八路军新四军在后方建点,人从几万涨到很多,蒋介石看得清,手里合不上,等到解放战争开枪,麻烦一件接一件,辽沈战役,廖耀湘兵团被林彪吃掉,他飞到沈阳督战,见了杜聿明问怎么没把对面抓住。 杜聿明说粮路被断,淮海战场里黄百韬黄维的兵也没保住,南京总统府里灯夜里不灭,桌上的杯子换了好几个,渡江之后南京城门被推开,他退到台湾,后来提了“反攻大陆”的方案,部队也集合过,防线那边早摆好,他翻日记写了“毛氏用兵,非吾辈所能及”,这一句话不长,背后是他跟这人交手的全部体验。 另一个是周恩来,黄埔的时候两人同事,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管政治部,周恩来讲课,讲革命要落在百姓身上,台下安静,眼神不散,有时候蒋介石在门口站着看,转身跟身边人说周恩来这张嘴能把人的心带着走,后面周恩来去了共产党,这本事就变成另一面,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留在西安,蒋介石先不改口,说合作这事不谈。 周恩来看他,话不往天上飘,先把东北的情况摆出来,说日本兵还在那儿站着,蒋介石听到这点,拉到合作抗日这条线上谈,国民党怎么主导这件事也讲清,他的态度有了变化,回来跟宋美龄说周恩来谈事不乱,落点稳,话里留空,你挑不出毛病,重庆谈判,蒋介石想通过谈判把对方让到一格,周恩来陪同毛泽东,跟各方按天沟通,把事讲到明白,最后签了“双十协定”。 解放战争里,周恩来盯情报,国民党那边定下的安排,他能先掌握,蒋介石跟蒋经国说跟周恩来来往,心里要绷着,有些底细可能在他那里先亮出来。 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年份摆在那儿,临终前那句,是把自己一路走来的看法收成,敬的是孙中山,起步的机会在那里,名义在那里,畏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交手的结果把他留在海峡这边,回不去的事成了定案,有人后来在档案馆看他的日记。 退到台湾那天写了“今日之败,非兵之罪,乃人心之失也”,这句话落笔很直,临终把那句说出来,他心里想的也许更偏向这层,他怕的不是一个名字,一次对手,怕的是台下那片人心不再往他这边站。

0 阅读:0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