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部分俄罗斯专家秉持一种观点,他们觉得莫斯科与德黑兰对中国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判。这种认知或会影响彼此间的互动与关系走向。 他们相信,只要自己承受来自西方的压力,中国就必然会提供资金和支持,这是一种过时的阵营对抗思维。 这种思维的本质,是将自身定位为中美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试图用“地缘价值”换取经济实惠。然而,中国对外合作秉持“战略自主”之逻辑,以“互利共赢”为根基。 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中国坚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情绪勒索”,坚守自身立场与原则。 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后,到了2025年前七个月,双边贸易额却下降了8%。期间,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大幅锐减,跌幅高达61%。 与此同时,关键原材料采购规模亦呈缩减态势。 整体而言,双边贸易状况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俄罗斯工贸部长阿里哈诺夫已就相关事宜公开表露忧虑。 他的这一态度,凸显出对当下形势的密切关注与审慎考量,也引发外界对后续发展的诸多揣测。 伊朗之境况,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另一重冷峻现实。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其背后所潜藏的种种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思索。 2021年,两国签署了为期25年、涉及4000亿美元投资的全面合作协议,涵盖石油、港口和交通等领域。但协议的落地速度远不及预期,项目推进极其缓慢。 问题出在伊朗内部。派系斗争和政策摇摆不定,导致在伊的中国企业项目成本增加了约两成。港口的起重机在海风中闲置,工程队在沙漠里等待数月也拿不到审批,这让中国资本的耐心备受考验。 面对德黑兰希望中方承担其石油出口风险的期望,北京的回应是坚持按合同办事,不加速也不超额。同时,中国的石油采购船队开始更多地驶向政策稳定、效率更高的海湾邻国,如沙特和阿联酋。 于战略维度,中国亦精准划定了明晰边界。此边界如坚实壁垒,彰显着中国在战略布局上的坚定与智慧,为自身发展及国际秩序稳定筑牢根基。 2025年10月,欧盟推出第19轮制裁举措,此次制裁别具一格,首次将中国企业纳入制裁名单,这一举动无疑会在经济与外交领域激起层层涟漪。 北京的反应是向欧盟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了不愿被拖入冲突泥潭的独立立场。 中国奉行实用主义,笃信合作需立基于平等,以相互尊重为坚实架构。如此,合作之路方能稳健且长远,焕发出互利共赢的耀眼光华。 俄罗斯在亚洲的一些“骑墙”策略和对外军售行为,同样引发了中方的不快。 这表明,即便处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之下,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唯有如此,伙伴关系方能稳固且持久。 归根结底,俄罗斯与伊朗两国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未能参透中国以务实为导向的合作逻辑,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俄罗斯智库人物卢基扬诺夫的一句话点明了本质:“交换对等,否则门户阖”。合作的机遇之门依旧洞开,然而开启它的钥匙,紧握在深谙平等与互利之道者的掌心。 唯有遵循此规则之人,方能推开这扇通往共赢的大门。 信息来源:思想者茶座 | 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中国和俄罗斯的例子足以证明,依赖美国不可持续——2025-04-16 10:06·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