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他们说,虽然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看起来非常强大,但中国崛起的根基其实已经开始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文章称,北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很有信心,但国内一系列持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正在给这个新崛起的大国的未来带来挑战,中国快速发展的代价也逐渐显现。 事实是中国这二十多年里经济飞速发展,影响力眼看着从区域到全球扩散,2024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额排在第一,成为世界供应链里无法被忽视的一环。 新能源车、光伏、人工智能这些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里中国品牌占了接近三分之一,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占了全球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也是世界顶级,就算被唱衰,这些实打实的进步谁都拿不走。 德国媒体把中国的债务、产能、人口等问题摆在前面,其实这些麻烦在很多大国都存在,美国的高债务,德国的能源危机,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哪一个不是难啃的骨头?不过中国没有回避而是不断调整,地方的债务风控越来越严,像不合理的投资被限制,高风险的融资渠道慢慢收紧,这些动作都是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 产业升级方面中国动作也很快,过去靠制造业打天下,但现在更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2023年研发资金投入突破三万亿,创新动能和企业竞争力都在增强,看着德国本土汽车被中国品牌挤压,不少人心里肯定有点不是滋味。 至于人口焦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也很早就意识到了,2024年针对低生育率国家和地方主动推动托育服务、夫妻补贴等新政,减轻养娃的负担,人口结构调整是大趋势,中国已经在想如何用新技术、智慧养老、扩展老年经济市场,慢慢消化掉压力。 中国遇到的问题不是独特现象,全球经济格局大变,每个国家都在面对自己的短板,西方以为只要中国放慢点脚步,自己的优势就能保住,可中国不等不靠,哪怕前路复杂也要逼自己升级。 每次中国节奏稍微减慢点外界就喜欢起哄,说拐点、说下坡路,可中国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只有亲自经历和参与的人才真正懂得,政府的政策频繁调整,资金流向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市场也在不断自我迭代,这些都为将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难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可中国的步伐没停下,关键是中国选择了把事情做在当下,用成绩说话,这就是中国对外界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