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男子10年进山371次捡了2万多斤垃圾。不是一时兴起的公益打卡,而是整整十年、风雨无阻的坚持,10万多个饮料瓶从山林里被清理,堆起来是肉眼可见的改变。 这位男子名叫王秀勇,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普通牧民,家就住在大兴安岭余脉的山脚下。他这辈子没离开过草原和山林,羊群、草场、清冽的山泉水,是他生活里最离不开的东西。2014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他赶着羊群去后山寻草,往常绿油油的山谷里,竟飘着一层五颜六色的垃圾——塑料瓶被雨水冲得四处翻滚,塑料袋挂在灌木上,还有吃剩的零食袋、破损的帐篷碎片。更让他揪心的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嘴里叼着半截塑料膜,已经没了呼吸。那一幕像针扎在他心上,他蹲在地上把垃圾一点点捡起来,足足装了两大编织袋,从那天起,清理山林垃圾就成了他的“第二份工作”。 10年371次进山,算下来平均每个月都要往山里跑3趟。没有组织支持,没有资金援助,他的工具永远是那只磨破了5个背带的编织袋,还有一双穿坏了12双的胶鞋。冬天的内蒙古山区,气温常常跌到零下二三十度,山路上的积雪能没过脚踝,他裹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手套还是冻得指尖发麻,捡瓶子时手套粘在塑料上,一扯就是一道血口子;夏天蚊虫多,山里的牛虻又大又毒,叮咬后起的包要好几天才消,他就往身上抹点自制的艾草膏,背着袋子继续往前走。有时候遇到陡峭的山坡,脚下一滑就会摔得满身泥,袋子里的瓶子滚出来,他就得爬过去一个个捡回来,从没抱怨过一句。 他的家人不是没反对过,妻子总说“你天天往山里跑,羊群谁管?家里的活谁干?”,儿女也担心他年纪大了出事。可王秀勇有自己的执拗,他说“羊群没了草场活不了,山林被垃圾毁了,咱们子孙后代还能靠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先把羊群赶到附近的草场,然后揣上两个馒头、一壶热水,背着编织袋进山,傍晚时分再背着沉甸甸的垃圾下山,到家后还要分类整理,能回收的饮料瓶、塑料罐攒起来卖给废品站,换来的钱又买了新的编织袋和胶鞋,不能回收的就联系当地环保部门,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点。 有人说他“傻”,觉得这么大的山林,靠一个人清理根本没用;也有人说他想博眼球,可十年时间,那些说闲话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王秀勇却始终没停下脚步。他清理过的山谷,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青草重新铺满山坡,山泉水清澈见底,羊群又能在那里安心觅食。更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坚持慢慢影响了身边人,村里的几个牧民开始跟着他一起进山捡垃圾,来山里露营的游客,看到干净的山林和他背上的编织袋,也会主动把垃圾带走。 其实我们都清楚,山林里的垃圾,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却成了王秀勇十年如一日的“使命”。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走进自然,享受户外的美好,可总有人把“无痕出行”抛在脑后,随手丢弃的垃圾,破坏的不仅是生态环境,更是无数人守护的家园。王秀勇没有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最朴素的行动告诉我们:环保从来不是口号,也不是偶尔一次的公益打卡,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自觉。 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牧民,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清理出了一片干净的山林?那些随手丢弃垃圾的人,看到这2万多斤垃圾背后的艰辛,看到王秀勇冻裂的双手和磨破的胶鞋,会不会多一分敬畏,少一分随意?环保从来都不复杂,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露营后带走自己的废弃物,这些小事人人都能做到,可就是这些小事,却能让无数像王秀勇一样的守护者少走很多弯路。 王秀勇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让我们明白,平凡人也能做不平凡的事,坚持的意义,就是让改变真实发生。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