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04年,为什么当年的西方,要把先进的高铁技术转让给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穷! 21世纪初,一个工程师们还在惊叹日本列车橡胶密封圈,自主研发真空厕所历时三年仍未成功的国家,如何能向全球顶尖的技术集团开出不容谈判的条件? 答案并非简单的采购,而是一场多层次的战略运作,中国将自身对技术的极度渴求,从最大的弱点转变成了最强的谈判筹码。 世界四大高铁巨头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川崎重工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心只是表象,他们正面临深层的财务与市场压力,这让他们极易受到中国大胆方案的影响。 在欧洲,西门子的铁路部门正深陷泥潭,由于德国国内订单锐减,该部门已连续三年亏损,其谈判代表面临着来自总部的严酷通牒:要么拿下中国订单,要么丢掉工作。 法国阿尔斯通的处境更加艰难,2003年亏损高达19亿欧元,股价跌至历史低点,加拿大的庞巴迪铁路部门也面临2.4亿加元的赤字,裁员已在酝酿之中。 即便是技术领先的日本川崎重工也感受到了压力,其本土市场已经饱和,全球高铁网络增长停滞,四十年间日本仅新增了2000公里轨道。 公司内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派与主张技术变现的务实派争论不休,这种普遍的绝望,为一场实力悬殊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中国2004年的招标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战略框架,它利用其庞大市场的绝对吸引力,推行了近乎技术投降的条款。 首批140至200列高速列车的订单仅仅是总长度超过一万公里的国家铁路网计划的“首付款”。 参与的条件是绝对且无商榷余地的,竞标方必须同意100%技术转让,并接受最终产品使用中国品牌。 但真正的点睛之笔在于一项质量保证条款:如果中方独立生产的列车与原版有任何差异,中方有权扣留最后一笔巨额款项,这一设计将“100%转让”从一句空洞的口号,变成了必须彻底执行的指令。 为加剧这种压力,中方谈判人员巧妙地让竞争者相互制衡,投标前夜,西门子的代表发现中方人员正与川崎代表在酒店大堂悠闲地喝咖啡,他们瞬间陷入恐慌。 西门子总部的紧急决策,使其技术转让费从最初的3.9亿欧元骤降至8000万欧元,合同条款确定了框架,而真正的技术转移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其强度和深度远超任何一方的预想。 协议要求外方派出最顶尖的技术专家,他们需要24小时待命,扮演导师的角色,一位德国工程师回忆,他曾在一天内回答了超过200个技术问题,内容从焊接工艺到复杂的软件代码。 另一边,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并非被动接受者,在一个工厂,德国图纸被贴满整面墙壁供团队昼夜研究。 在另一个地方,技术人员为了读懂原版手册从零开始学习日语。一位法国专家目睹这种狂热后感叹,中国团队不只是在学习技术,“他们是在解剖我们的大脑”。 这种专注很快带来了超越简单复制的成果,当庞巴迪试图通过142个模糊的模块来隐藏核心原理时,中国团队将每一个模块都成功进行了逆向工程。 短短三年后,阿尔斯通的专家震惊地发现,他们的中国同行已能独立改进转向架等关键部件,证明了真正的理解已经达成。 回过头看,谁是赢家这个问题过于简单,结果是一次范式转移,中国无疑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技术自主。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外国专家承认其列车运行平稳度甚至超过了原型车,随后,2010年的CRH380A和2017年完全自主的“复兴号”系列相继问世。 而那些曾经的“输家”,也发现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他们亲手赋能的市场紧密相连,西门子如今全球铁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中国,阿尔斯通在华业务增长了四倍,庞巴迪则将其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已从竞争演变为共生。今天,这些西方巨头正与中国合作,向印尼、泰国等国出口高铁技术。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还拓展了课堂,为“老师”创造了新的机遇。这个故事证明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学习的战略窗口可以被创造,但实现飞跃所需的创新精神却无法购买。 信息来源:曲思源. 《时代脉动 高速铁路发展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