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上流行一句话:清北毕业生是…… 这地方汇聚的全是天才,他们的智商完全吊打普通人,却有一半的人去了教培机构。 有人说这是“智商的浪费”?本应成为科学家、攻克AI难题、搞国家基础科研,结果却去讲起了函数极限。 北大毕业生去教培还算专业对口,复旦中文系就让人唏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107人中,直接就业的31人里,12人进教育系统、5人去了教培公司。 家长砸锅卖铁鸡娃上名校,名校毕业生挤破头却进了教培。残酷的轮回是,当年拼命刷题考进名校,如今又回到题海去教别人刷题,这都源于教培行业的薪资远超许多“体面职业”。 想想量化分析师年薪30—50万,应届生进入科技大厂30-40万年薪。而竞赛教练、清北专项班讲师,年薪达到40-70万,资深者都破了百万…… 除了薪酬,工作成就更重要,相比于大厂的996、金融的高压KPI,教培更像是一份轻松且回报可观的事业。 今天的就业市场里,学历不再等于好工作,特别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就算来自顶尖学府,也无法逃脱就业困境,岗位少、起薪低、社会需求有限…… 在经济下行期,教培行业算是名校生的最优选。当北大数院和复旦中文系的毕业生都殊途同归,成为教培行业的一员,这其实揭露了他们的共同焦虑:体面的职业在消失,知识的变现路径越来越不好走。 过去我们认定的“好工作”,要么像大厂、金融高薪好前途的岗位,要么像公务员、编制教师。但如今,大厂裁员频繁、金融寒冬,体制内竞争激烈,考公人数创纪录增长到三百万,录取率却连1%都不到。曾被视为“临时饭碗”的教培,成了最后的避风港。 看看他们的杰作: 2005年,扎堆外企,外企红利期结束; 2008年,冲进银行、国企,结果很快限薪了; 2015年,涌入金融、投行,泡沫破裂;2018年,进科技大厂,大厂开始裁员降本; 2019年去当老师,教师降薪; 2020年考公考编,财政收紧、岗位缩水。 清北生从来不是搞垮了一个行业 ,而是指导红利、最先在衰退前期退出的人。 他们所在的每个行业,却都是社会资源与注意力的焦点。 在资本决定行业方向的时代,清北生的就业方向,也受到了影响,可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能抹杀它带来的行业红利期的惊醒。 推荐 关注 热点 @今日头条
这几年网上流行一句话:清北毕业生是…… 这地方汇聚的全是天才,他们的智商完全吊打
叶的阳光
2025-10-29 11:18: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