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敢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这场冲击最大的,是法国的欧安诺公司。它在全球铀矿领域排名前列,在尼日尔经营了几十年,背后法国政府持股超过九成。 6月19日,军政府突然宣布将其子公司索迈尔收归国有,并且指责其“不负责任、违法、不合规”,还直言法国是敌对国家,必须维护资源主权。 消息一出,企业的股票与资产全部归尼日尔政府,这让法尼关系瞬间跌入冰点,虽然对外声称要补偿原股东,但谁都清楚,这对法国在非洲的资源利益是一次沉重打击。 但尼日利亚军政府针对外国企业的行动并不是从法国开始的,几个月前,中方企业就已遭遇重击,中石油在尼日尔布局多年,投入了逾40亿美元,修建了近两千公里输油管道、炼油厂和配套设施,占其全国原油出口的七成,还为财政输血。 然而今年3月,军政府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扣押了中石油4亿美元资金,驱逐三名高管,随后关闭一家中资酒店,并向中资控股的金德尔炼油厂开出1.3亿美元税单——而他们自己的国有石油公司反而欠金德尔4.1亿美元。 这些操作既损害了中企利益,也让人看不出实质经济考量。 紧接着,澳大利亚的麦金内尔资源公司也被盯上,它旗下的利普塔科金矿是尼日尔唯一规模化运营的金矿厂。 8月8日,军政府宣布将其收归国有,理由是承诺投资一千万美元却迟迟不到位,企业长期拖欠工资、税收未缴、债务高企,多次停产,今年5月矿区还遭袭,造成工人死伤,军政府借此认定其严重违约,最终将其掌控在自己手里。 把三个外国企业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表面上是为了掌握经济命脉,减少对外依赖,也顺应了萨赫勒地区反西方资本的潮流,尤其针对曾经的殖民宗主国法国。 但这种手段能否真正带来发展,是另一个问题,铀矿、石油、黄金这些产业都需要持续高额投资、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稳定的安全环境,而尼日尔在这些方面都捉襟见肘。 收回企业只是第一步,如果接管之后无法恢复生产甚至要承担债务,这些产业很可能变成财政负担。 同时,撕毁与外资的合作协议,会直接破坏尼日尔在国际投资市场的信誉,未来吸引外资的难度会成倍增加。 对于中国而言,中石油不仅为尼日尔的石油产业提供了完整的工业链,而且在建设油田、炼厂、管道时付出了巨额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成果是尼日尔几十年都未曾独立完成过的。 如今遭遇无端扣押和驱逐,高额税单更是无理,站在中国的角度,这是一种既损害合作精神又影响双边关系的行为。 中国在非洲推动的是互利共赢,而非掠夺资源,军政府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尼方失去一个真正愿意长期投入的合作伙伴。 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的利益需要坚决维护,尤其是在非洲这样的长期战略合作地区,对尼日尔来说,任何试图单方面切断合作的行为,最终的代价很可能超出他们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