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惩!山西吕梁,一男子将马散养在养殖场内,第二天再去看时,却发现马儿没有了呼吸,身上还插着一把70厘米长、重2斤的金属弓箭!原来,当天晚上有人用无人机投放弓箭杀野猪,却把马当成了野猪。网友:扎到人怎么办? 10月18日清晨的山西吕梁,山间还裹着一层薄薄的晨雾,空气里飘着野草和泥土的味道。 养殖场老板田先生像往常一样,提着半桶混合了玉米的饲料往马圈走。 他养的那匹棕马,每天这个时候都会竖着耳朵迎上来,用脑袋蹭他的手心要吃的。 可这天,田先生走了一路,都没听到熟悉的马蹄声,远远望去,平时马溜达的草地上,只有一团棕色的东西趴在那儿。 他心里一紧,加快脚步跑过去,眼前的场景让他瞬间僵住。 棕马侧躺在地上,四肢已经僵硬,原本油亮的鬃毛沾着泥土和暗红色的血迹。 一支银色的金属箭从它的躯干里穿出来,箭杆足有成人手臂那么长,尾端还挂着一截细细的牵引绳,断裂的箭头深深嵌在肉里,周围的草叶都被染成了深褐色。 田先生蹲下来碰了碰马的身体,冰凉的触感让他鼻子一酸,他拿出手机报警时,声音都在发抖,养了两年,花一万多买的小马,怎么就这么没了…… 而这起看似偶然的误杀,并非孤例,近期不少农户向媒体反映,自家牲畜遭遇了类似的“空中袭击”。 而作案工具都是搭载着金属箭的无人机,手法几乎一模一样。 顺着吕梁这起案件的线索,民警很快找到了肇事者,是当地几个参与“护农防控”的人。 他们说,最近山上的野猪太多,经常跑到田里拱玉米、啃红薯,农户们都很头疼,他们就想着用无人机打野猪。 事发当晚起了雾,视线不好,他们靠着无人机上的热成像仪找目标,屏幕里只看到一个模糊的热源,就以为是野猪,按下了投箭的按钮。 直到警察找上门,他们才知道,那根本不是野猪,而是田先生养在养殖场里的马。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用来“狩猎”的设备,普通人花几万块就能从电商平台买到。 记者在网上搜了搜,发现有不少商家在卖“无人机空投器”“热成像组件”。 还有人专门卖配套的金属箭,商家管这叫“空投牙签”,一套下来也就三万多。 虽然商品页面上写着“需专业资质”,但下单时根本没人查身份,付了钱就能发货。 也就是说,只要愿意花钱,谁都能拥有一套“远程攻击工具”,这背后的风险想想都让人后怕。 要是那天雾更大,把养殖场里的工人当成了“热源”,后果不堪设想。 田先生说,这匹马对他来说不只是财产,这两年里,他每天都来喂马、刷马,马也认人,看到他就会凑过来蹭他。 现在马没了,不光是一万多的买马钱,还有这两年的驯养费、工人照料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这份相处出来的感情,根本没法用金钱衡量。 直到10月24日,他跟记者说,赔偿的事还没谈拢,对方连按市场价赔都不愿意,态度特别强硬。 目前警方已经把肇事者的无人机、热成像仪这些设备扣了下来,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但田先生心里的坎,却没那么容易过去。 科技本该是帮农民守护庄稼的“助手”,而不是威胁生命财产的“空中刺客”。 防控野猪是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可不能反过来伤害农户。 只有用法律划清行为的边界,用道德守住人性的底线,让“防控野猪”回到合法合规的轨道上。 才能避免更多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也才能真正让科技服务于人,而不是变成新的隐患。 毕竟,今天误杀的是马,要是不加以管控,谁能保证明天不会误伤到活生生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