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尿,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

悠然话史 2025-10-28 20:10:20

“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尿,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吟,万般无奈下,年仅16岁小姑娘王清珍做出的举动,让人震惊而且感动。   2023 年干休所活动室,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木桌上。   92 岁的王清珍戴着老花镜,接过孩子递的 “英雄卡片”。   卡片上印着她 16 岁穿军装的画像,标注 “上甘岭卫生员”。   她忽然抬眼:“那年地下救治所的煤油灯,比这阳光暗多了。” 时间回到 1951 年春,贵州军区的医疗队训练场上。   15 岁的王清珍扎着麻花辫,正练习给 “伤员” 包扎。   教官说 “战场没有第二次机会”,她便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场。   第一次成功扎好三角巾时,她高兴得把绷带抛起来又接住。   同年夏天,部队号召医护人员赴朝,她连夜写了申请书。   “我会包扎、会喂药,去前线能帮上忙!” 她找领导反复请求。   出发前母亲连夜缝了双布鞋,塞给她时红了眼眶:“活着回来。” 她把布鞋塞进药箱底层,跟着医疗队踏上北上的列车。   跨过鸭绿江的第一晚,就遭遇敌机轰炸。   王清珍跟着老兵躲进防空洞,怀里紧紧抱着急救包。   听着洞外的爆炸声,她小声问 “伤员会疼吗”,老兵没说话,只拍了拍她的肩。   从那天起,她总把止痛药放在最容易摸到的地方。   1952 年上甘岭战役打响,她跟着医疗队进驻地下救治所。   救治所是半人高的窄洞,弯腰才能进出,空气里满是硝烟味。   她负责的片区有 18 张担架床,每天要换 30 多次药,双手常被碘酒染得发黄。   有次给伤员擦身,发现对方衣服里藏着家书,她轻声念给他听。   那天排长腹部中弹后,一直喊 “尿不出来”,脸憋得发紫。   军医检查后说 “是泌尿系统感染,没导尿管只能用橡胶管”。   王清珍看着排长痛苦的样子,突然抓起橡胶管:“我来!” 周围伤员都愣住了,她含住管子一端,泪水滴在满是灰尘的军装上。   尿液顺着管子流出时,排长的呻吟渐渐轻了。   她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嘴,转身去烧热水。   排长后来拉着她说 “姑娘,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她却红着脸说 “这是我该做的”。   从那天起,伤员们总把分到的压缩饼干偷偷塞给她。   有次敌机投弹,弹片砸中救治所的顶棚,泥土簌簌往下掉。   她正给曹忠林喂药,见状立刻扑在他身上,后背被碎石划伤。   曹忠林急得喊 “你别管我”,她却继续把药粉撒在他的伤口上。   后来伤口发炎,她忍着疼,还是每天按时给其他伤员换药。   战役结束后,她被授予 “二等功”,领奖时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   领导说 “你是英雄”,她却摇头:“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上甘岭》剧组找她采访,她反复强调 “要写所有卫生员,不是我一个”。   剧组后来塑造的 “王兰”,胸前别着和她一样的红十字徽章。   1955 年她转业到地方卫生院,依旧做护理工作。   有人知道她的事迹,要给她安排轻松的岗位,她拒绝了:“我想照顾病人。” 她把 “二等功” 勋章放在木盒里,锁在衣柜最底层,很少跟人提起。   直到有次整理旧物,女儿发现勋章,她才慢慢说起上甘岭的日子。   2010 年她住进干休所,每天还是早早起床,整理床铺、打扫房间。   干休所里有人生病,她会主动去帮忙量血压,教家属怎么护理。   孩子们来听红色故事,她就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讲地下救治所的生活。   照片里的她穿着军装,背着药箱,站在满是弹痕的山坡上。   去年重阳节,社区邀请她做义诊,她坐着轮椅来了。 戴着手套给老人量血压,动作缓慢却格外仔细。   有人要给她送保健品,她摆手:“我当年救人,不是为了这个。” 夕阳下,她的白头发泛着光,像极了当年救治所里的煤油灯。   有人问她 “后悔去前线吗”,她总是笑着说 “不后悔,能救人就好”。   她的 “二等功” 勋章,如今放在干休所的红色展厅里,旁边写着她的话: “我只是做了卫生员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每当有人跟她打招呼,她会笑着点头,像个普通的老奶奶。   只有在说起上甘岭的日子时,她的眼里才会泛起不一样的光 —— 那是属于英雄的光,从未熄灭。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上甘岭》中的卫生员王兰原型王清珍 百度百科———王清珍

0 阅读:2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