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年过六旬左宗棠奏请辞去陕甘总督,并进京参加当年的会试。朝廷哭笑不得,左宗棠已经是封疆大吏,为何还要回过头来参加科举? 在1874年,北京城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位高权重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已经六十多岁了,竟然打报告给朝廷,说要辞掉所有官职,来北京参加当年的全国科举考试! 这消息一出来,朝廷上下都懵了。要知道,左宗棠可是国家重臣,正在西北负责重要的军务,筹划着收复新疆。这么大一个官,现在居然要甩手不干,跑来和全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书生一起考试,争那区区几百个进士名额。这简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奇闻,太不合规矩,也太丢朝廷的脸面了。 但这件看似荒唐的事情背后,其实是左宗棠心里一个憋了一辈子、过不去的坎儿。在他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考出来的功名是读书人最高的荣誉,是刻在骨子里的价值标准。 左宗棠本人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心气很高,但偏偏在考场上运气不好。他中过举人,可之后连续三次进京考进士,全都失败了。这“进士”的功名,就成了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最后他心一横,不走科举这条路了,转而钻研实用的学问,靠着真才实学和卓越的战功,硬是从底层杀出了一条路,做到了封疆大吏。 论地位、论权力、论实实在在的功劳,他早就超过了绝大多数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按理说,他根本不需要一张进士文凭来装点门面了。可是,他身边的同事、甚至他的政敌,比如李鸿章,很多都是进士出身。 这让他那“举人”的学历,在官场上有时会显得有点“扎眼”,甚至偶尔会成为别人嘲笑他的话柄。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硬汉,内心最深处,始终对当年没考上进士这件事耿耿于怀。而且,官越大,功劳越高,这份遗憾反而越强烈。 所以,他递交这份辞职考试的报告,绝不是一时冲动。这更像是一个倔强老头发起的一场抗议和证明:“我左宗棠今天的一切,都是凭真本事挣来的。但你们看重的那个进士名号,只要我想,我也能去考来!”这背后,有他的不服气,有他的骄傲,也包含了对那种只看文凭的制度的一种讽刺。 朝廷当然不能真让他这么干,直接拒绝吧,怕伤了老臣的心;同意吧,又成了天大的笑话。最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众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破格授予左宗棠“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且提拔他当东阁大学士。 “同进士出身”虽然比状元、榜眼那些名头差一点,但也是朝廷正式承认的进士身份。它既保全了朝廷的体面,也用一个官方认证,弥补了左宗棠人生最大的遗憾。再加上“大学士”的头衔,那是文官的最高荣誉,意味着他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 这个安排,让左宗棠彻底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西北的事业中。不久之后,他便带领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艰难征程。 在那条充满风沙的路上,他不再是被“学历”问题困扰的左宗棠,而是一个完成了自我证明、内心完整的英雄。他放下了个人荣辱的执念,全身心地去为国家守护那一片辽阔的疆土。 所以,左宗棠辞职考试这件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趣闻。它让我们知道,即便是像左宗棠这样的“硬汉”,心里也可能藏着一个需要被治愈的、关于梦想和尊严的旧伤。 信源:《左宗棠全集》、《清史稿》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