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归
吴石将军赴台前夜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早已将“台湾当归”的密码刻进历史年轮。当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的钟声首次敲响,当四中全会公报将“推进祖国统一”的字句铸入纲领,当对台贺电重申“共同发展、推进统一”的立场,三件事如三角坐标,标定了一个无可逆转的时代方位:宝岛回家,其势已成,其期已近。
历史从不会沉默,只会在关键时刻发出惊雷。1895年《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丘逢甲“四百万人同一哭”的悲怆便响彻海峡,连横对子孙“光复台湾即其时也”的嘱托,在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年黑暗里从未熄灭 。1945年10月25日,台湾民众欢庆光复时那句“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呐喊,印证了闻一多笔下“母亲!我要回来”的赤子心声并非虚妄。1949年后海峡再隔,余光中笔下“浅浅的海峡”虽成乡愁符号,但吴石们用生命践行的信仰早已昭示:分裂从来只是历史的插曲,统一才是文明的主旋律。
势者,时也,力也,心也。今日之“势”,是百年变局中新旧秩序交替的必然。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社会撕裂的衰颓之势,与中国全产业链支撑的崛起之势形成鲜明对照,台湾这枚曾被视作遏制中国的棋子,早已沦为战略弃子。解放军电磁弹射的战机划破台海迷雾,东风导弹的射程丈量主权边界,量子科技的突破夯实安全根基,这种实力碾压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终结分裂——就像阳光终将穿透乌云,强大的国力必然照亮统一之路。
岛上的风向已悄然转变。当“台独”势力的信息茧房被大陆的发展成就戳破,当网红馆长们带着台湾青年“睁眼看大陆”,当苑举正们因《沉默的荣耀》而奔走呼号“两岸终将统一”,人心思归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国民党主席们的“躲躲闪闪”,不过是历史转型期的短暂犹豫;赖清德之流的“台独”呓语,更似秋后的蚂蚱——在14亿人众志成城的凝聚力面前,任何分裂行径都是螳臂当车。
有人将台湾问题曲解为中美博弈,实则大谬。这从来不是大国角力的棋盘,而是中华民族的家事;不是地缘政治的筹码,而是文明延续的根脉。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岛链防御早已千疮百孔,日本“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狂言更是自寻死路。今日之中国,已不是那个能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羞辱的旧邦,而是能在科技、军事、经济领域全面捍卫主权的强国。
“胜利有一百个父亲,失败是一个孤儿”,历史的镜鉴无比清晰。金门战役的教训早已融入解放军的战略血脉,今日的准备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避免遗憾。台湾问题不能再留给下一代,正如民族复兴不能缺少完整的版图——没有台湾的回归,复兴只是残缺的荣耀;没有祖国的统一,崛起只是单薄的逞强。
郑成功的英魂仍在台海激荡,吴石们的信仰已然开花结果。10月25日的纪念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提醒两岸同胞,光复是回家的序幕,统一才是最终的归宿。
台湾当归,这是历史的裁决,是实力的必然,是人心的所向。当东风掠过海峡,当乡愁化作归途,我们终将见证:那串“东海捧出的珍珠”,终将重新嵌入中华的皇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