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可能想不到,中国不参加东盟峰会,是怕影响接下来更重要的事 10月28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场重头戏准时上演。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等东盟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马来西亚的部长代表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这个时间点和地点选得特别巧妙,它紧挨着此前备受关注的东盟峰会,但氛围和主题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政治作秀的喧嚣,只有务实合作签署文件的沉稳。 这种安排无缝衔接了东盟的外交议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东盟国家那种务实精髓。他们懂得如何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更明白什么样的合作才能真正给区域带来繁荣。对美国而言颇具戏剧性的场景转换,对东盟和中国来说,却是按部就班推进共同事业的自然过程。 这次升级可不是小修小补。从2002年启动建设,到2010年1.0版全面建成,再到2015年达成2.0版升级议定书,中国—东盟自贸区一直在进化。这次3.0版更是直接瞄准了未来经济的核心领域,比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以及供应链的深度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一系列实在的好处。 以后数据跨境流动会更顺畅,个人信息保护有了更强规则支撑。双方还承诺暂免电子传输的海关关税,推动电子发票和电子支付这些“软联通”,企业做生意的成本能降下来不少。在绿色经济方面,双方明确了八大优先合作领域,从绿色贸易投资到可持续金融,目标是携手打造区域经济的绿色引擎。特别是供应链互联互通,双方首次在自贸协定里用了单独章节来强调,承诺共同促进关键产品自由流通,协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中断问题,要一起构建一个更安全、稳定、高效的区域供应链体系。这对于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太关键了。 所以,中国代表的精力完全聚焦于完成这项历史性协议的签署。他们与东盟同事一道,专注于为超过20亿人口构建一个更加一体化、更具韧性的未来市场。这份协议的含金量,远超一场政治仪式所能带来的短暂风光。 东盟国家的选择同样说明了问题。他们或许需要顾及美国的态度,但最终的战略天平必然倾向于能带来持久发展和稳定的伙伴。中国已经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东盟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9823亿美元,这个数字比起2002年自贸区建设启动时,增长了足足17倍。这种紧密的经贸联系和共同发展的利益,是任何外部政治压力都难以撼动的坚实底座。 东盟方面也展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在自贸区3.0版的谈判过程中,他们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展现了务实的灵活态度,最终推动了这份全面、互利共赢成果的达成。这本身就证明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平等的共同需要,而非单方面的需求。 回过头看,特朗普政府当时若真的向东盟峰会主办方施压,要求排除中国官员参加某些仪式,这种试图“独占功劳”的操作,恰恰与中方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可能更看重个人政治秀和短期标签,而另一方则埋头于打造惠及所有参与方的长远制度性安排。这两种不同的逻辑,东南亚国家心里自然有杆秤,知道谁是真心助其发展,谁可能只是借和平之名行私利。 中国这次看似“缺席”某个场合,实则是为了在更关键的时间点和更实质的舞台上,与东盟伙伴共同成就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份于10月28日正式签署的3.0版升级议定书,标志着双方关系迈上了历史新起点。它不仅仅是传统贸易投资的升级,更是共同面向数字时代、绿色未来的战略抉择。 当美国可能还在纠结于谁该出现在某个仪式上时,中国和东盟已经携手为区域繁荣规划好了更坚实的蓝图并付诸行动。这或许就是战略定力与务实合作最生动的体现了。特朗普想不到的这一层,恰恰是区域国家最懂的现实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