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1947年,熊德龙在印尼出生,刚满月就被亲生父母丢在孤儿院。 后来,是从广东梅州到印尼谋生的熊如淡夫妻把他接回家。 那时候养父母靠开小面店维持生活,家里已经收养了三个女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们还是把这个外国面孔的小男孩当成家里的一份子,给他取名叫“德龙”,意思是希望他有德有才,将来能让家族光荣。 养母常抱着他,给他讲中国的故事,教他说客家话。 家里条件不好,过年想寄点钱回梅州老家都难,养母甚至把自己唯一的手镯卖掉,凑出几块钱寄回去,还摸着他的头说:“再苦,也不能忘了家,不能忘了根。” 这些话慢慢在他心里扎下根,让他从小就懂得感恩和责任。 这份恩情,成了熊德龙一生的牵挂。 16岁时,他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辍学去海绵厂打工。 两年后,他想自己创业开厂,却遭遇火灾,一下赔了个底朝天。 养父母二话不说,把房子和店铺卖掉,把积蓄全拿出来帮他重新起步。 有了这个底气,他抓住烟酒贸易的机会,十年间把小厂做成跨国企业,后来又建立了熊氏集团,业务涉及金融、房地产、传媒,生意拓展到美、中、印尼等国。 “我的根在中国梅州。”1978年,事业刚起步的熊德龙就带着妻子回到养父母的家乡。 看到山区孩子在破旧校舍读书,他当即决定捐资建校。 从梅江区泮坑小学到水白中学,再到嘉应大学的“德龙会堂”,他捐建了超过40所学校、医院、敬老院,还修了六座大桥,每一座都刻着养父母的名字或纪念他们。 2020年,他还捐出500万设立奖教金,连续五年奖励当地优秀教师。 熊德龙的“中国心”不只体现在捐款上,还在日常行动里。 1993年,他花大钱收购美国《国际日报》,专门报道中国新闻,还和《纽约时报》合作推出英文专版,让240万美国读者看到真实中国。 2001年回印尼后,他又办了印尼版《国际日报》,继续推广中国文化。 2016年南海仲裁事件时,他第一时间发声支持中国。 1995年国庆节,他在洛杉矶组织了首次华人升五星红旗活动,带着总领事、官员和数万人一起唱国歌,他自己也哭得热泪盈眶。 后来香港、澳门回归,他又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动员数万人参与。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养父母教我认祖归宗,我是客家人,也算是中国人。” 从被遗弃的混血婴儿,到身家亿万的商人,再到捐资建校的慈善家,熊德龙用一生证明:血脉并不是归属感的唯一标志,文化和恩情同样能让一个人心里滚烫地爱着这片土地。 那些他捐建的学校里孩子的朗读声、桥上来往的脚步声、报纸上公正的报道,都是他承诺的最好回应,他用一辈子,把这份爱一点一点落在实处。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