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国已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不过此次供货重启附带三项关键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8 14:41:25

安世中国已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不过此次供货重启附带三项关键调整:一是需与安世中国重新签署专属供应协议;二是所有交易将统一采用人民币结算;三是因国内市场订单需求激增需优先保障,对欧出货量及交货周期将做出动态调整。 想要明白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先倒回前段时间的风波。荷兰那边借着《商品供应法》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全球管理权,本质上就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把商业问题搞成了地缘政治博弈。 中国商务部直接出手反制,10 月 4 号就下了出口禁令,安世中国的芯片一下子就没法往欧洲运了。这一下欧洲车企彻底慌了,大众、宝马这些巨头紧急预警库存告急,德国有些工厂都开始缩短工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直接放话,再断供几周就得停产。 毕竟安世的芯片不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这家被闻泰科技收购的企业,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早站稳了脚跟,小信号 MOSFET、ESD 保护器件这些关键产品常年全球出货第一,车规级 Power MOS 的市占率也排到了全球第二。 一辆汽车上从发动机到安全气囊,到处都用得着他们的芯片,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能完全替代的供应商,新供应商的认证流程就得耗上好几个月。 现在好不容易等来恢复供应的消息,欧洲客户却发现得先过三道关。最先是签新协议,不是简单续上以前的合同,得跟安世中国重新签署专属的供应协议。 这背后其实是安世中国和荷兰总部的彻底切割,之前荷兰总部不光切断了中国团队的系统权限,还停发工资,甚至反过来警告客户中国工厂的芯片有质量问题。 安世中国早就发了声明,不承认荷兰总部的职务调动,现在要签新协议,就是要把供应关系彻底落到自己身上,绕开总部的干扰,毕竟他们已经明确说了,在华生产的产品全符合技术标准,出厂都经过严格检验。 签新协议还只是开始,更让欧洲客户纠结的是结算方式的改变,以后所有交易都得用人民币结算。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半导体贸易长期都是美元说了算。 但这次安世中国敢这么要求,底气很足。一方面是荷兰之前冻结资产的操作,让中方不得不考虑规避外币结算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猛增,2024 年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都涨到 1752.55 亿元了,同比增长 15.3%,欧洲客户根本不敢轻易放弃合作。 路透社都评论了,这步棋就是为了增强中国在供应链里的自主性,算是对荷兰那边不合理操作的对等回应。 更现实的是出货量和交货周期的动态调整,核心就是国内需求优先。这可不是故意卡欧洲客户的脖子,而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真的压不住了。2025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光伏还有 AI 相关产业都在抢芯片,华虹半导体这些本土企业的产能都在加码,但还是跟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 反观欧洲市场,意法半导体、英飞凌这些巨头的财报都不好看,汽车和工业领域还在去库存,需求明显疲软。安世中国作为本土企业,自然得先保自家市场,欧洲客户只能排到后面,什么时候能交货、给多少货,得看国内订单的情况来灵活调整。 其实这三项调整合在一起看,根本不是简单的商业条款变更,而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话语权的一次转移。以前欧洲车企习惯了拿着订单挑三拣四,现在主动权跑到了安世中国手里。荷兰经济大臣都主动找中国商务部通话,想找建设性解决方案,这背后就是欧洲产业界的压力太大了。 他们泛化 “国家安全” 搞出的接管操作,最终反噬了自己的供应链稳定,德国大众工厂被迫缩短工时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安世中国敢这么做,更关键的是本土产业链的支撑。这些年国内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从 “代工代封” 往 “自主创新” 走,第三代半导体量产技术也有了突破,2025 年车规级市场占比预计能到 40%。 不是安世中国一家在战斗,而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在给它托底。高盛这些外资机构都上调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目标价,显然也看清了这个趋势。 欧洲客户现在基本没得选,要么接受这些条件,要么就得面对停产风险。毕竟芯片这东西不像普通商品,不是随便找个替代品就能凑合用的。 安世中国这波操作,既守住了本土市场的需求,又在国际博弈中占了主动,算是把被动的局势给盘活了。这事儿也给全球产业链提了个醒,把商业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