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治胆结石的高效方,疏肝利胆、排石溶石、清湿热,结石排了,胆腑自然畅了,历代医家皆认可! 很多胆结石患者病情反复难愈,时常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这种疼痛有时会向右肩背部放射,让人坐立难安。吃了不少排石药物,却收效甚微,甚至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还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核心是“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胆汁瘀积成石”,若只单纯排石而不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药方——疏肝排石汤加减,此方是在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来,是中医调理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型胆结石的经典方,历经多年临床验证,既能疏肝利胆、排石溶石,加味后还能清利湿热,避免排石过程中湿热稽留,帮助不少患者摆脱了胆结石的困扰。 方子由8味药(基础方 + 加味)组成,配伍十分精妙: 一、疏肝利胆:柴胡、郁金、枳壳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能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使肝气条达,胆腑气机通畅,为排石创造良好的气机环境; 郁金味辛苦,性寒,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行气解郁,还可清心凉血,对于胆结石引起的胁肋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枳壳味苦辛,性微寒,能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增强疏肝理气的力量,使胆腑气机更加通畅,利于结石的排出。 这三味药搭配,疏肝理气的力量强大,能有效改善肝胆气滞的状态,为排石奠定基础。 二、排石溶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金钱草味甘淡,性微寒,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药物,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的功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含量,从而起到溶石排石的作用; 海金沙味甘咸,性寒,能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其利水通淋的作用较强,可协助金钱草将结石排出体外; 鸡内金味甘,性平,具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作用,它能消化砂石,对于胆结石有较好的溶石效果。 这三味药协同作用,排石溶石的力量显著,能有效缩小结石体积,促进结石排出。 三、清利湿热:茵陈、黄芩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是清利湿热的要药,能清湿热、退黄疸,对于胆结石引起的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湿热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肝胆之热,增强清利湿热的效果,防止湿热在肝胆内蕴结。 这两味药搭配,能有效清除肝胆内的湿热之邪,避免湿热稽留影响排石效果。 四、调和药性:炙甘草 方中还可加少量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全方药性。既可缓和柴胡、黄芩等药的寒性,避免损伤脾胃阳气;又能减轻金钱草、海金沙等药的利湿作用对脾胃的损伤,让整个方子“疏而不伤正、清而不损脾”,适合大多数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型胆结石患者。 诸药合用,既疏肝利胆,又排石溶石,还清利湿热、调和药性护脾胃,肝胆气机通畅了、湿热清除了、结石排出了,胆腑自然就畅了。 适用于以下症状的人群: · 结石特点: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结石直径较小(一般小于1cm),数量较少,伴有右上腹疼痛,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 伴随症状: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伴有发热、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症状。 · 舌脉特征: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像琴弦一样绷紧,跳动次数较快)或滑数(脉象流利,如盘走珠,跳动次数较快)。 【注意】:疏肝排石汤加减是针对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型胆结石的经典方,但并非所有胆结石都适用: · 若患者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用了此方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需先加干姜、白术等温中健脾的药物,待脾胃功能改善后再用此方排石; · 若结石较大(直径大于1cm)或数量较多,单纯依靠此方排石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西医的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 若患者在排石过程中出现发热、黄疸加重、腹痛剧烈等症状,可能是结石嵌顿或引发了感染,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不清楚自己体质和病情时,别盲目照方抓药,最好找专业中医师根据症状调整药量或加减药材——只有对症了,方子才能真正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