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会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捷径,说也就是战争经济学。 2025年俄乌还在打,局势没松劲的时候,俄罗斯搞军工的行业直接让200万人有了工作,连带着上下游产业,一共帮1600万人找到了饭碗。这概念咋说?差不多每8个俄罗斯人里,就有1个靠跟战争相关的活儿吃饭。 你想啊,顿巴斯前线的士兵在战壕里啃黑面包的时候,莫斯科的工程师正琢磨着新无人机咋设计,叶卡捷琳堡的炼钢炉在给T-90坦克炼装甲钢,伏尔加格勒的纺织厂在赶制防弹衣——整个国家的经济机器,都围着战争这事儿转得飞快。 这种变化是从2022年西方全面制裁俄罗斯开始的,那时候俄罗斯只能硬着头皮找出路。当时麦当劳从红场撤了,苹果手机也断供了,俄罗斯人才突然发现:原来和平年代靠进口的那些东西,到了战时居然能改成军工原料用。 圣彼得堡的造船厂把游轮改成了登陆舰,喀山的汽车厂开始造装甲车,连西伯利亚的滑雪场都改成了放导弹零件的仓库。更绝的是,俄罗斯把卖能源赚的钱,30%都直接投进了军工领域,2025年的国防预算就有1450亿美元,占GDP的6.3%,比冷战那时候都疯狂。 军工行业这么猛涨,也带出了不少让人觉得“魔幻”的经济事儿。下诺夫哥罗德州有家造弹药的厂子,2022年还快倒闭了,现在三班倒赶工造“柳叶刀”无人机,工人月薪从3000美元涨到了1.2万。 乌拉尔机车车辆厂造坦克的速度更夸张,2021年一年才造30辆T-90M,到2023年直接翻了50倍,连苏联时期存着的老坦克都翻出来翻新,然后送往前线。这种“打仗带出来的繁荣”,直接把俄罗斯的失业率压到了2.3%,创了历史最低,比疫情前还低1.7个百分点。 还有个挺微妙的变化,是老百姓的心态。莫斯科那些坐办公室的人发现,去军工企业上班不光挣得多,还能拿到政府发的“卫国勋章”,之前年轻人都躲着战争走,现在反而主动报名要去参战。 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做的民调显示,72%的俄罗斯人支持这场特别军事行动,比2022年刚开打的时候比例还高。这种支持不是瞎喊爱国主义口号,是真真切切跟利益挂钩,军工厂里拧螺丝的工人都清楚,自己工资条上的数,跟前线用掉多少弹药直接相关。 这战争经济学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产业链的整合上。往军工里投1卢布,能拉动冶金、化工、电子这些行业产生7卢布的效益。就说苏-57战斗机吧,机身用的钛合金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冶金厂产的,雷达系统是圣彼得堡电子研究所搞的,发动机来自萨马拉的航空工厂,这种“全国一起协作”的生产模式,让俄罗斯就算被西方制裁,经济增速还能保持在每年4%以上。 更聪明的是,俄罗斯还把无人机技术用到了农业上,原本用来侦察的“猎户座”无人机,现在农民拿来洒农药,战时用的装备一下子变成了和平时期种地的工具。 当然,这种靠打仗撑起来的经济繁荣,也藏着不少问题。200万壮劳力都被军工行业吸走了,种地的、搞服务的行业缺人缺得厉害。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吃的东西价格比去年涨了18%,莫斯科的餐馆因为招不到服务员,只好搞“机器人点餐”。 更严重的是,现在战争打成了消耗战,苏联时期存的武器快用完了,到2026年之后,可能就会出现造装备赶不上消耗的情况。但至少现在,这战争经济学还像“止痛药”一样管用,军工厂里加班的工人,都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默默承受着前线传来的伤亡消息。 说到底,这就是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学,要是和平年代活着没尊严、没奔头,那战争反而成了实现生命价值的一条捷径。不管是前线冲锋的士兵,还是车间里流汗的工人,或是实验室里研发武器的科学家,他们一起织了一张巨大的经济网。 在这张网里,每一滴鲜血都在变成GDP,每一次牺牲都在帮着提高就业率。这种残酷的现实,大概就是俄罗斯人能承受这么大伤亡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