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 (信源:观察者网——中企在美建厂计划受挫:批准官员遭罢免、新镇长叫停) 密歇根州梅科斯塔县的 24 亿美元动力电池项目工地彻底沉寂,中企国轩高科撤回许可申请的决定,给美国制造业泼了一盆冷水。 而在地球另一端,美国化工巨头奥升德耗资 42 亿打造的连云港工厂,开业仅 8 个月便黯然关停。一撤一关之间,24 亿与 42 亿资金蒸发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剧烈阵痛。 国轩高科的美国工厂梦碎,早有预兆。这座规划年产15万吨正极材料、10万吨负极材料的生产基地,本可为美国制造业注入强心剂,却在当地居民反对、政策转向与法律纠纷的连环击打下溃不成军。 当地居民既担忧工厂带来的环境影响,更对企业的中国背景心存不安,街头抗议与听证会让项目推进举步维艰。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本土企业同样难逃困境:福特汽车肯塔基州58亿美元电池工厂二期“无限期推迟”,通用汽车原计划的四座电池厂缩减至三座,本土制造业扩张已然失速。 与美国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轩高科在内蒙古的工厂图景。屋顶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为年产10万吨的负极材料生产线提供动力,绿电并网的零碳工厂正平稳运转。 两个工厂的不同命运,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两地产业环境的天差地别:一边是重重阻力与不确定性,一边是政策支持与能源优势,产业链用脚投票的选择不言而喻。 奥升德连云港工厂“猝死”,揭开跨国巨头在华竞争残酷真相。2024年10月,这座被称为“美国以外最大投资”的工厂举行开业庆典,美国高管赞中国团队创造“行业速度奇迹”,从签约到试产仅21个月,规划年销售收入达28.6亿元。 然而,高光仅持续8个月,2025年6月,奥升德全球总裁宣布关厂,12.9亿元一期投资血本无归。 压垮这座工厂的,是三重致命打击。首当其冲的是38亿美元的债务大山,今年4月奥升德申请破产保护时,现金仅剩2.1亿美元,却要承担每年1.5亿美元的利息,关停连云港工厂成为债权人要求的“断尾求生”之举。 但真正致命的,是中国企业掀起的“技术降维打击”。雪上加霜的是贸易壁垒,美国产原料的关税劣势,让奥升德试图“本地生产避税”的算盘彻底落空。 这场溃败并非个例,而是跨国巨头战略误判的缩影。当奥升德 2022 年豪赌重资产时,英威达早已将加拿大工厂转为技术授权模式,巴斯夫则死守欧洲基本盘。反观中国,在建己二胺总产能已达258万吨,47%采用新工艺,平煤神马20万吨二期装置明年即将投产。 技术代差与成本优势的双重碾压下,奥升德的“美国老技术”显得不堪一击,其生产总监曾无奈坦言,仅催化剂成本就比重庆华峰贵三成。 一撤一关的案例,撕开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真实逻辑:资本不再盲目追逐政策噱头,而是回归“安全与效率”的本质。 国轩高科弃美返华,是看清了非理性抵制背后的经营风险;奥升德败走中国,是低估了本土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两种结局指向同一个结论:产业竞争的核心,早已从政策优惠转向供应链韧性、技术创新力与市场响应速度。 如今,这样的产业迁徙正在全球上演。当美国还在为身份政治与本土保护纠结时,中国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生态;当跨国巨头固守旧技术壁垒时,中国企业用三年完成技术跳代。 国轩高科内蒙古工厂的光伏板与奥升德连云港工厂的闲置反应釜,成为全球产业格局洗牌的生动注脚。 资本的流向从未如此清晰。2025年北向资金净流入突破800亿元,黑石集团持续加码中国市场,与国轩高科、平煤神马们的选择形成呼应。这不是简单的“资本逐利”,而是对产业环境、技术潜力与发展确定性的综合考量。 全球产业链的天平正在倾斜。国轩高科的撤资与奥升德的关停,与其说是 “双杀”,不如说是一场残酷的市场筛选。那些能提供稳定环境、支撑技术创新、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区域,终将成为产业高地。 当24亿与42亿的教训消散后,留下的将是更清晰的产业发展法则: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拥抱技术变革、构建开放生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场产业链的重构风暴,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