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表示:哎呀!氢弹爆炸跟我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2019年9月,默默无闻一辈子的丈夫,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67 年 6 月 17 日,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新华社的消息通过广播传遍全国。 那时于敏正蹲在胡同口啃凉馒头,听见动静差点把馒头掉在地上,他立刻跑回家,从床底的旧公文包里掏出单位刚发的奖金,冲妻子孙玉芹说要去买烤鸭庆祝。 可孙玉芹却拿出油印账单拍在桌上,指着 “欠煤钱”“孩子学费未交” 的字迹反问:“这钱跟咱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手僵在半空,盯着账单上 “欠粮票 3 斤” 的字样,半天没说话,最后默默把钱递给了妻子。 这短短几句对话,藏着那个年代的真实光景。上世纪 60 年代,普通家庭日子过得紧巴,于敏一家五口挤在两居室里,除了床就是一张书桌,连走动都费劲。 当时城镇居民收入低,烤鸭对普通人家来说是稀罕物,之前最难的时候,夫妻俩甚至要靠 “画烤鸭” 解馋,说着烤鸭皮冒油、肉嫩化渣的模样,笑着笑着就饿了,只能掰半块干窝头垫肚子。孙玉芹把奖金分成三沓,还了煤铺的账、交了学费,剩下的留着买过冬棉絮,那只烤鸭终究没吃成。她不知道,丈夫说的 “氢弹爆炸”,正是他隐姓埋名拼命干出来的大事。 1961 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向氢弹探索,从那天起,于敏的名字就从公开场合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 28 年。 他不能告诉妻子工作内容,出差只能含糊说 “有工作”,在家琢磨问题时,连给洗衣机加水都忘了关排水阀,水全流走了还纳闷怎么加不满。 有次孙玉芹拉他逛百货大楼,他在门口想到科研问题,找地方琢磨到天黑才回家,让妻子白找半天。同事来家讨论工作,他就得让妻子带孩子出去转悠,以至于孩子见了生人就躲,女儿偷听他说希腊字母 “ρ”,还以为是要吃肉,盼了半天没等到,才知道是物理名词。 孙玉芹包揽了所有家务,孩子生病自己送医,水管坏了自己找人修,逢年过节常独自面对空房子,却从不多问丈夫的事。 于敏和同事们的工作条件极差,只有算尺、黑板,每秒万次的计算机,留给氢弹设计的时间只占 5%。“百日会战” 里,他埋在计算机纸带堆里,密集做报告,终于找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拿出了完整的物理设计方案。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 7 年多,苏联用了 4 年,中国只用了 2 年 8 个月,这背后是无数个像于敏这样的人熬出来的。他在草稿纸上画过歪歪扭扭的烤鸭,想起妻子冻得裂口的手,可想起保密手册,又赶紧涂掉 —— 他把对家的愧疚,融进了强国的事业里。 直到 1988 年,于敏的名字才解禁,孙玉芹看到报纸报道,才知道陪伴 31 年的丈夫竟是 “氢弹之父”,愣了半天说:“瞒了我半辈子,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那些年的孤独、委屈,突然都有了意义。于敏后来获过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却总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婉拒 “氢弹之父” 的称呼。他晚年常说,这辈子最愧疚的就是没好好陪妻子,2012 年孙玉芹去世后,他身体一下子垮了,走路都要拄拐杖,嘴里总念叨 “对不起她”。 2019 年 9 月,国家授予于敏 “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沉甸甸的,装着他 28 年的隐姓埋名,装着妻子一辈子的默默支撑,也装着国家对无名英雄的铭记。 于敏家客厅挂着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的字,这正是他的写照 —— 一个人的名字会消失,但融进强国事业的力量,永远不会被忘记。 当年那沓没买成烤鸭的奖金,换来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当年妻子不理解的 “氢弹爆炸”,早已成了护佑千家万户安稳生活的屏障。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个普通人,用一辈子干成了一件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事,而他的家人,用一生的理解和付出,托举了这份伟大。 信息来源:商丘日报——于敏的“烤鸭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