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几个新城规划,谈人的局限性(一) 如何评价翔安、马銮湾、同翔新城? 个人观点:这三个新城,是厦门在补历史上欠下的功课——“小岛思维”,几个区域在过去几十年间缺乏一个有影响力的区域中心。 这几个新城的规划,是否科学?很难,在当下做出一个确切的评价: 一方面是人的局限性——规划的合理性,前瞻性,受限于人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事在人为——规划以后,运营管理的效率、优化能力; 为什么强调规划中人的局限性? 近年,由于厦门发展的速度,2010,有人讨论:市政府是否要迁往岛外? 上一次市政府搬迁时间是,1985年,25年后,市政府是否再次搬迁又成为议题。 那为什么80年代的时候,市政府不考虑迁往岛外? 首先, 粗略统计下,把市政府放在岛内,厦门付出了什么: 80年代,投入财力人力物力,把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筼筜港变成不到2平方公里水面的筼筜湖: 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必须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筼筜湖环境治理,累计投入40亿元; 1987年开工建设,投入1.56亿元的厦门大桥; 花28亿元建设,海沧大桥,1996年动工; BRT一期 二期2006年启动,总投入45亿; 杏林大桥2006年开工,投入20亿; 翔安隧道2006年动工,投入32亿; 集美大桥2007年开工建设,总投入30亿; 海沧隧道2016年动工,投入56亿; 翔安大桥2018年动工,投入122亿; 。。。。。。 概括起来,就是厦门发展积累的很多财富,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如果把这些基础投入转化为教育、医疗、区域公众交通。。。许多居民财富、精力需要投入到交通方面。。。 其次,我们看看厦门辖区的历史变迁 : 1949年的,厦门解放; 1950年,厦门设有鼓浪屿区、思明区、开元区、禾山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乡划归厦门; 1957年,4月,同安灌口归属厦门;7月成立郊区办事处,8月同安县归属厦门;10月,海澄县海沧、新垵归属厦门; 1968年,9月,郊区办事处改设为郊区; 1970年0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 1973年0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由郊区析设立杏林区; 1987年,8月,郊区析设出为集美区;郊区、开元区析设湖里区; 1994年,厦门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1995年,10月,海沧、东孚等地划入杏林区,11月,同安县改县为区; 2003年,鼓浪屿区,开元区并思明区;杏林区改海沧区;杏林街道,杏林存归入集美区;同安区析设翔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