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才是有望一统天下的最佳人选!首先有威望有军事天赋,二是有实权有军权!奈何有野心却优柔寡断。[大侦探皮卡丘] 太平天国运动中,杨秀清从烧炭工人做起的东王,曾经掌握太平天国的实际军政大权,最后却死在内部清洗中。 杨秀清出生在广西桂平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早亡,跟着伯父长大。 他没读过什么书,靠在山里烧炭、砍柴维持生计,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时,只是个普通信徒,跟着洪秀全、冯云山学习教义。 当时冯云山被地方官府抓捕,洪秀全赶回广东老家筹款营救,拜上帝会在广西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杨秀清利用当地流行的“降童”习俗,声称“天父上帝”附体下凡,通过自己传达天父旨意,稳住了即将瓦解的组织。 洪秀全和冯云山回来后,看到局面已经稳定,为了维护教会统一,承认了杨秀清这种“代天父传言”的权力。 杨秀清获得了超越普通领导人的宗教权威。 1851年金田起义后,杨秀清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逐渐显现。 在永安分封诸王时,他被封为东王,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并且获得节制其他诸王的特权。 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过程中,杨秀清实际担任着全军统帅的角色。 当部队打到湖南、湖北一带时,内部对战略方向产生了分歧。 杨秀清提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方针,坚持占领南京作为首都和根据地。 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这个战略决策为太平天国前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基本不再过问具体政务,杨秀清掌握了军政实权。 他颁布《行军总要》,规定部队不得扰民、不得妄杀,违者严惩。 他设立“军营书”制度,保证前线战况快速上报;派“查铺官”夜间巡察军营,防止军纪松懈。 清军先后建立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包围天京,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分别击破这两座大营,解除了对首都的威胁。 这段时期是他军事指挥生涯的高峰,太平天国控制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大片地区。 洪秀全主张烧毁一切儒家典籍,杨秀清则认为应该保留其中有用的部分。 他在天京设立官书局,刊印《四书》等经典,只是删去了与拜上帝会教义冲突的内容。 权力的增长也带来了麻烦,杨秀清多次利用“天父下凡”的身份,当众训斥洪秀全。 太平军连战连捷后,他向洪秀全提出要求,希望也能称“万岁”,这个举动彻底触怒了洪秀全。 洪秀全秘密召回在外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下达诛杀杨秀清的命令。 韦昌辉率数千兵马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属数万多人在这场内讧中丧生,史称“天京事变”。 杨秀清死后,韦昌辉专权引发众怒,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另立门户,中央权威崩溃。 洪秀全虽然恢复了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但军政统筹能力远不如杨秀清,只能重用自己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等人。 天京陷落前,洪秀全曾为杨秀清平反,追认他的功绩,但此时太平天国已经走到尽头,这些举措无法挽回败局。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再没出现能够统筹全局的领导人。 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各自为战,中央缺乏有效调度。曾国藩的湘军抓住这个机会逐步收复失地,最终攻陷天京。 网友热评: “杨秀清真是成也“天父”,败也“天父”!靠跳大神上位,最后被洪秀全用同样的神权游戏反杀。他要是懂点“低调发育”的道理,太平天国说不定真能多撑十年。” “从底层爬到东王,杨秀清的能力绝对碾压洪秀全!可惜野心膨胀太快,非要逼封万岁。洪秀全表面装怂,背地里直接掀桌,这剧情比宫斗剧还刺激。” “太平天国的政教合一体制本身就是个雷!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宗教权比天王还大,这不明摆着逼宫吗?换谁当老大都得先干掉他。” “东王就像公司里功高震主的二把手!业务能力超强,但非要和老板争“联合创始人”头衔,结果被联合其他高管做掉了。血淋淋的教训,权术玩不过就别硬刚。” “定都天京是最大败笔!杨秀清当初要是坚持北伐直捣北京,而不是窝在南京搞内斗,历史可能真要改写。格局决定结局。” 如果你是杨秀清,在手握大权时会选择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生存策略”!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史》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 《中国近代史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