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到最后,极有可能复刻芬兰模式,乌克兰被占领土是收不回来了。就像当年的芬兰一样,忍痛割让领土,摆脱大俄的纠缠,才能正常发展经济,然后加入欧盟。 先得说清楚,芬兰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不是随便瞎猜的类比,是有实打实的历史摆在那的。 上世纪 30 年代末,苏联和芬兰打了场 “冬季战争”,芬兰硬扛了三个多月,最后还是没顶住苏联的军事压力。 1940 年双方签和约,芬兰一下子割让了 11% 的领土,连带着 30% 的工业基地都没了。 当时这事儿对芬兰来说,简直是剜心的疼,好几万居民被迫从割让区迁走,国内一片沮丧。 但芬兰没接着跟苏联死磕,而是选择了 “中立” 路线 —— 不站队、不挑事,一门心思搞建设。 后来靠着制造业和科技发力,经济慢慢爬起来,到 1995 年还顺利加入了欧盟,现在成了欧洲人均 GDP 排前列的国家。 你看,当年的 “割地之痛” 是真的,但也正是这份 “认了”,让芬兰避开了更大的灾祸,换来了几十年的稳定发展。 再看现在的乌克兰,处境比当年的芬兰还难。首先是战场主动权,早就不在乌克兰手里了。 俄罗斯现在把顿巴斯的大部分地区、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部分区域,还有 2014 年就占了的克里米亚,都牢牢攥在手里。 乌克兰喊着 “大反攻”,打了小半年,投入了西方援助的坦克、装甲车,结果只夺回了几个小村庄,损失却不小,兵源也快耗不住了。 反观俄罗斯,早就转成了 “战争经济” 模式,2023 年坦克产量是战前的 3 倍,导弹产量翻了两倍还多,连炮弹都能实现 “自给自足”,这种长期消耗的能力,乌克兰根本比不了。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最依赖的西方援助,现在也快 “断档” 了。 之前美国是援助大头,可到了 2024 年,美国国会的援助法案卡了好几个月,直到现在都没完全通过。 欧盟那边也没好到哪去,承诺给乌克兰的 500 亿欧元援助,到现在只兑现了不到一半。 不是欧洲不想给,是很多欧洲国家自己也扛不住了。 没有西方的装备和钱,乌克兰别说收复领土,能不能守住现有阵地都成问题。 还有个绕不开的现实:乌克兰的经济和人口已经快撑不住了。 国内的工厂要么被炸毁,要么停工,大量农田因为战场封锁没法耕种,粮食出口量比战前少了一半。 人口流失更严重,开战以来,有超过 150 万乌克兰人跑到了欧洲—— 没有人口,没有经济,就算最后赢了战争,重建国家也是个遥不可及的事。 反观俄罗斯,虽然也受战争影响,但人家的 “底线” 很明确:就是要保住已经控制的领土,尤其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 这么看下来,乌克兰想收复所有领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倒不如学学当年的芬兰,咬咬牙接受领土损失,跟俄罗斯达成和平协议。 这样一来,乌克兰就能把精力从战争转移到经济上,靠着欧盟的援助和自身的农业、工业基础,慢慢恢复元气。 欧盟其实也愿意帮乌克兰 —— 毕竟乌克兰是欧盟的 “东大门”,稳定的乌克兰对欧洲有好处。 当然,这肯定是个痛苦的选择。割让领土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尊严上的打击,乌克兰国内也会有很多反对声音。 但现实就是这样,长期战争只会让乌克兰越来越弱,最后可能连现有的国土都保不住。 所以说,俄乌打到最后,复刻芬兰模式大概率是最现实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