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不能只建不用,关键在服务意识。 设施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设备,如果工作人员缺乏同理心,残疾人出行照样困难重重。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了一段经历,引发全网关注。 他在深圳机场坐飞机时,遇到了糟心事。 飞机停在远机位,需要坐升降车登机。但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竟有25公分高度差。 他是轮椅使用者,童年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 这25公分,对普通人可能只是一步,对他却像一道鸿沟。 轮椅推不进去,腿也迈不开。 更让他心寒的是操作升降车的司机。 郑智化说,司机完全不愿调整升降板,就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钻进飞机。 他最后说:“我已经算有涵养的人,但对这种没人性的行为,忍无可忍!” 事件曝光后,深圳机场迅速回应。 他们在郑智化微博下道歉,说已关注情况,并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 机场还承诺,会全面审视和优化特殊旅客的服务保障细节。 郑智化的遭遇,暴露了公共服务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 硬件差距:25公分看似小事,却暴露无障碍设施设计或执行不到位。 · 态度差距:司机冷眼旁观,反映部分服务人员缺乏对特殊人群的同理心。 这件事能上热搜,说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越来越关注。 深圳机场回应快是好事,但真正的改善,要靠后续行动。 希望所有公共服务都能以此为契机,做到设施与人心都“无障碍”。 毕竟,文明的尺度,恰恰体现在它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