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8年一天夜里,日本特务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性瘾大发,便偷偷从样子沟下屯来到上屯想抢几名村妇作乐。途中,他看到西山河谷中闪烁着微微的火光,凭着自己多年“扫荡”经验,判定这必然是抗联队伍在此歇息整顿。 个日军特务葛海禄,在一天晚上,驻地附近万籁俱寂,他心里却燥热难耐,就想着去村里找个农妇解解闷,可就在他摸黑溜达到西山河谷那一带时,眼睛里忽然跳进了一点微弱的火光。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地方,这火光,八成就是抗联的潜伏点,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功劳,他二话不说,放弃了原先的计划,连滚带爬地跑回下屯据点,上气不接下气地向日军报告。 那个火光,正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点燃的,这支部队刚经历完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每个人都累得快散架了,师长看着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决定就在乌斯浑河边的柳条丛里先歇歇脚,等天亮再过河。 为了抵御寒冷,也为了能喘口气,战士们点起了几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警惕地轮流放哨,可谁能想到,这点火光意外被葛海禄看到。 战斗爆发得猝不及防,上千名日军在葛海禄的带领下,像狼群一样扑了过来,抗联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指挥官立刻组织反击,但敌我力量实在太悬殊,突围成了唯一的生路。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队伍里的八名女战士做出了一个改变战局的决定,她们的领导者,指导员冷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有人站出来,把敌人的主力火力引开,大部队才有机会活下去。 这个提议,实际上就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但她的战友们,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没有一个人犹豫,这群姑娘,最大的才23岁,最小的年仅13岁,却早已在血与火中锤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她们分成三个小组,悄悄绕到日军的侧后方,猛然开火,子弹像雨点一样泼洒过去,果然成功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日军指挥官发现自己被一小撮人牵制,恼羞成怒,立刻调集重兵朝她们的方向疯狂围攻。 趁着这个空隙,抗联主力开始有序地撤退,有战士发现了殿后的她们,不忍心离去,想冲回来救援。 可换来的,却是女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呐喊:“别回头,快逃出去!”“军队的生存比我们更重要!”这声音,是命令,也是诀别。 弹药很快就打光了,姑娘们几乎人人带伤,被一步步逼到了乌斯浑河的岸边,日军停止了射击,开始喊话劝降,回答他们的,是姑娘们投出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以及她们共同唱响的《国际歌》。 歌声中,八个年轻的身影手挽着手,没有一丝畏惧,毅然决然地走进了湍急冰冷的河水,她们用自己的方式,选择了最后的尊严和抗争,她们的身体沉入了河流,但她们的故事,却永远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后来,人们在乌斯浑河畔为她们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八个大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从此,这条河不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它成了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缅怀那八个永远年轻的灵魂。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东北抗日联军: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