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肠息肉别总盯着常规疗法!这个古方更全面,调肝理脾、消瘤防复发! 说到排肠息肉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5 14:49:24

消肠息肉别总盯着常规疗法!这个古方更全面,调肝理脾、消瘤防复发! 说到排肠息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寻求一些常规的息肉切除手段或特定药物。这些方法虽在应对肠息肉方面有一定作用,却常出现息肉切除后易复发的情况——问题不在方法本身,而在于调理方向不够全面。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肝、脾、大肠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主疏泄”,肝气若出现郁结,气机运行不畅,就可能导致肠道的气血瘀滞,时间一长,便容易形成息肉;“脾主运化”,脾的功能一旦失常,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就会在体内积聚,湿浊与肠道内的痰浊等相互裹挟,也会促使息肉生成。常规疗法往往仅侧重于“去除”已形成的息肉,却未兼顾疏肝理气、健脾祛湿以及调理大肠功能。肝气不疏则肠道气血仍会瘀滞,脾失健运则湿气依旧会不断产生,息肉自然容易再次出现。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个更“治本”的古方——“疏肝理肠健脾消瘤汤”,此方源于清代叶天士的疏肝理论与李东垣的健脾思想,专门针对“肝脾失调、湿浊聚肠成瘤”的情况,既能消散息肉,更能调节脏腑功能以防止复发。 原方 金钱草、海藻、鸡内金、柴胡、郁金、白术、茯苓、黄芩、大黄、陈皮、炙甘草。若息肉直径超过0.8cm,可加三棱、莪术助软坚散结;若伴有下腹部隐痛,可加延胡索、白芍理气止痛、柔肝缓急。 全方解析:环环相扣,标本兼顾 1、消瘤散结靠“三员大将” 金钱草能清热利湿,它可以促进肠道内湿浊的排出,同时有助于剥离肠道内息肉周围的一些不良附着物,改善息肉生长的局部环境; 海藻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能够直接作用于息肉,使其逐渐软化、消散; 鸡内金不仅可以磨碎息肉组织,促进其吸收,还能健脾开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源上减少湿浊的产生,兼顾保护脾胃。 2、疏肝理气用柴胡、郁金 柴胡善于疏解肝郁,调畅全身气机,使肝脏的疏泄功能恢复正常,进而有助于肠道气机的通畅,让肠道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防止因气滞导致息肉进一步发展; 郁金既能疏肝,又能活血,可以缓解肠道因气滞血瘀而产生的疼痛等不适症状,防止肠道气血瘀滞过久加重息肉的病情。 3、健脾祛湿靠白术、茯苓 白术是健脾燥湿的良药,它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吸收并除去体内多余的湿气,减少湿浊在肠道内的积聚; 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排除体内湿气,还能缓解因息肉引起的一些烦躁、失眠等全身不适症状,因为湿气去除后,身体的整体状态会得到改善。 4、清热通腑有黄芩、大黄 黄芩能够清理肠道的湿热,使肠道内的环境保持清爽,减少因湿热蕴结而产生的炎症等不良刺激,有利于息肉的消散;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可以促进肠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防止这些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积聚而对息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能清除肠道内的“积热”,为息肉的消散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5、最后,辅助调理不可少 陈皮可以理气健脾,帮助药性在体内的流通,同时防止祛湿等药物对胃造成损伤,起到保护胃气的作用; 炙甘草能够调和整个方子的药性,使方子更加温和,不会对脾胃产生强烈的刺激,适合长期进行调理。 此方真正做到了“消瘤、调肝、健脾、通腑、防复发”一站式解决,远远超过了常规疗法单一去除息肉的作用,适合肠息肉伴有下腹部隐痛、腹胀、大便不爽、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的患者。 需提醒事项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肠息肉分为湿热型、气滞型、脾虚型等多种类型。若患者合并脾胃虚寒(表现为吃凉食后胃痛、大便稀溏),或者息肉直径超过1.5cm、有癌变风险,需要先找外科医生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务必经过专业医师把脉、观察舌苔,并结合肠镜等检查结果来调整用药,千万不要自行抓药服用,以免损伤肠道或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