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杨尚昆被错误关押在监狱中,严重的低血糖让他多次濒临死亡,正当他绝望之际,一位名叫田政红的年轻士兵冒险递给他一包糖,挽救了他的生命,八年后,当杨尚昆重获自由并恢复职务,他花了七年时间寻找这位恩人,只为了能当面道谢。 主要信源:(党建网——杨尚昆:当革命的“听用”) 1978年的北京秋日,天高云淡。 杨尚昆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飘落的银杏叶,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刚刚获得平反的他,虽然恢复了名誉和职务,但十二年的关押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框,忽然想起那个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曾经给予他希望的年轻士兵。 记忆回到1966年的夏天。 那时杨尚昆被关押在一间不足八平米的囚室里,墙壁上渗着水珠,空气中弥漫着霉味。 严重的低血糖让他时常眼前发黑,有次甚至差点晕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就是在那样的困境中,他注意到负责看守的年轻士兵田政红——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总是站得笔直,眼神里透着与那个特殊年代不相符的纯净。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杨尚昆趁着交接班的空隙,用沙哑的声音向田政红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请求: "同志,能帮我带包糖吗?" 说完这话,他自己都觉得这个要求太过冒昧。 毕竟在那个年代,糖是稀缺物资,更何况他们素不相识。 令杨尚昆意外的是,第二天清晨,田政红在换岗时,迅速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用油纸包着的白糖,悄无声息地塞到他手中。 那一瞬间,杨尚昆感觉到年轻士兵的手指在微微颤抖,额头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 这个简单的举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此后的日子里,这包白糖成了杨尚昆活下去的希望。 他每次只取一小撮,含在舌下,感受着甜味慢慢化开,驱散头晕目眩的感觉。 有时,田政红会在巡视时悄悄放慢脚步,用眼神询问他的身体状况。 虽然不能多言,但这种无声的关怀成了黑暗中的一束光。 可惜好景不长。 一个月后,田政红被调离了岗位。 临走前,他趁着夜色,悄悄塞给杨尚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家口田政红"六个娟秀的字。 杨尚昆将这张纸条小心翼翼地夹在随身携带的《毛主席语录》里,视为最珍贵的宝物。 时光流转到1985年春天。 杨尚昆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文件,但他最在意的还是寻找田政红的事。 七年来,他委托了多个部门帮忙查找,甚至亲自去过张家口,但都无功而返。 那本记载着关键信息的《毛主席语录》在辗转关押中遗失,使得寻找工作难上加难。 转机出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秘书匆匆送来一份档案,上面记录着在河北某县锅炉厂找到的一名工人信息。 看到"田政红"三个字时,杨尚昆的手微微发抖,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去接洽。 当工作人员找到田政红时,他正在锅炉房里忙碌。 煤灰沾满了他的工装,额头上满是汗水,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 听说杨尚昆要见他,这个朴实的工人先是惊讶,继而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田政红一直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绪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重逢的时刻令人动容。 在北京的一间会客室里,两位老人紧紧握住彼此的双手。 田政红的变化很大,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份淳朴的气质依旧如初。 他不好意思地说: "首长,那只是件小事,不值得您记挂这么多年。" 杨尚昆却摇摇头,认真地说: "在那样的时刻,你给我的不仅是一包糖,更是活下去的勇气。" 他注意到田政红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腕上还戴着早已停摆的旧手表,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尽管杨尚昆多次提出要帮助改善田政红的生活条件,但这个倔强的老工人总是婉言谢绝。 最后,杨尚昆只好送他一块新手表和些生活用品作为纪念。 分别时,两位老人站在夕阳下,身影被拉得很长。 田政红说: "能看到您平安健康,我就放心了。" 这段跨越了近二十年的情谊,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温暖的注脚。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阴霾,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而感恩之心,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纽带。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