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是不会骗人的, 翁帆有多爱楊先生,看看她在最后送别先生的神情就知道了,翁帆哭到眼睛浮肿, 翁帆领头站在楊先生的子女前面,虽然楊先生的子女都比翁帆年纪大,但是在辈分这一块,先生的子女还是给了她最大的体面,说明他们从心底认可这个“妈妈”。 2025年10月24日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个瘦削的黑色身影令所有人动容。49岁的翁帆站在亲属行列首位,双眼红肿,神情悲痛,却依然沉稳地承担着治丧事宜。她手中紧握的白菊,指节已然发白。 在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家庭成员的站位顺序无声地诉说着翁帆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尽管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所生的三名子女年龄都比翁帆大,但他们一致尊重地让这位继母站在最前面的位置,向父亲作最后告别。这一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曾坦言,初次见面时,翁帆的两句话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我嫁的是你父亲的智慧和善良,而非年纪”。这番话让杨光诺看到了翁帆与父亲灵魂上的共鸣,他不仅支持两人结婚,还说服了弟弟妹妹接受这位比他们还年轻的继母。 从28岁到49岁,翁帆将女人最美好的21年时光全部奉献给了杨振宁。在这段最初被世人非议的关系中,她始终以行动证明着自己的真心。杨振宁生前曾动情地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日常生活中,翁帆对杨振宁的照顾无微不至。每天清晨,清华园的师生常能见到翁帆陪着杨振宁在阳光下打太极拳的景象。杨振宁年过九旬后腿脚不便,翁帆便成了他的“人形拐杖”,总在身边搀扶。 在杨澜的采访中,翁帆曾坦言:“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她从不否认自己对丈夫的崇拜,但这份感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升华为相互理解与扶持的深厚情感。 杨振宁也曾表达对晚年孤独的恐惧,他坦诚地说:“我这个人是很老实的。我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个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与翁帆结婚后,他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延长。 尽管年龄相差54岁,但两人在精神层面上高度契合。他们一起欣赏艺术作品,交流心得,杨振宁还会出数学题考翁帆。这样的互动,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知性乐趣。 翁帆曾在《光明日报》的发文中回忆,杨振宁在她生病时,会特地到楼下拿一碗麦片粥,亲手喂她吃。而在三亚度假时,为了不打扰翁帆休息,杨振宁宁愿早起去洗手间看报纸。这些生活片段,见证了他们对彼此的体贴入微。 杨振宁的子女们对翁帆的认可,不仅仅体现在告别仪式上的站位。次子杨光宇曾回忆,父亲百岁生日宴后不慎跌倒导致脊椎骨裂,那半年间全赖翁帆日夜守护在侧。孩子们感激地称翁帆为“全家温暖的依靠”。 在遗产分配问题上,杨振宁曾与长子杨光诺通话,表示打算将资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子女,一部分捐给清华大学,一份留给翁帆。杨光诺不仅赞同父亲的决定,还主动提出应该给翁帆更稳妥的安排,比如留给她一处稳定的住所。 这段婚姻对翁帆而言,也是人生的升华。她陪同杨振宁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协助翻译了20多本专业书籍。同时,她攻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和西方艺术史博士,还学习钢琴和崑曲,让人生变得更加丰盈多彩。 杨振宁曾在2008年出版的《曙光集》中写道:“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他相信,翁帆会替他“看到天大亮”。这不仅是一位百岁科学巨匠对国家命运的期许,更是对伴侣的信任与托付。 10月24日的告别仪式上,翁帆那双红肿的眼睛和难以掩饰的悲痛,成为了这段感情最真实的注脚。当有人劝她休息时,她凝望着灵堂中央轻声回答:“我想多陪他一会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认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