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宣布了 2025年10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过去一周在多个方向控制了8个定居点,并对乌克兰军工企业、能源基础设施等目标实施了打击,其防空部队称击落了千余架无人机。 乌克兰方面当天也给出了自己的说法,说在顿巴斯、扎波罗热等战线击退了俄军十几次进攻,还摧毁了30多辆俄军装甲车,只是对俄军提到的“军工企业遭打击”避而不谈,只强调能源设施受损区域已启动应急供电。两边说法看似矛盾,其实能看出战场的新动向——俄军不再扎堆猛攻大城市,反而盯着乌军的“补给线”打,军工企业被炸意味着乌军后续武器维修、弹药生产会受影响,能源设施遭袭则能削弱前线部队的后勤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提到的“击落千余架无人机”,这不是单纯的防御成果,背后藏着无人机战术的变化。之前乌军常用小型自杀式无人机袭扰俄军阵地,成本低但破坏力有限,最近却开始用改装后的中型无人机挂载炸弹,尝试攻击俄军后方的弹药库。俄军显然针对性加强了防空,不仅在前线部署了更多“铠甲-S1”防空系统,还在控制的定居点周围设了低空雷达,就是想切断乌军这种“低成本打击”的路子。 战场之外的博弈也跟着升温。就在俄国防部通报当天,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去了波兰,专门谈武器供应的事,还签了一份“无人机联合生产协议”,计划在波兰建工厂,每月生产500架中型无人机,显然是想补上被俄军击落的缺口。而俄罗斯则在同一天宣布,和伊朗签署了新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重点就是无人机零部件供应,双方还约定共享无人机作战数据,这相当于俄军能拿到更多应对乌军无人机的战术经验。 还有个细节很关键,俄军这次提到“控制8个定居点”,没像之前那样强调“扩大控制范围”,反而着重说会在这些定居点部署“民事管理团队”,帮当地恢复供水、供电。这说明俄军现在更看重“守住已占区域”,而不是继续推进战线——毕竟冬季快到了,严寒会让战场补给更困难,与其在野外硬拼,不如先稳住现有阵地,同时通过打击乌军后方削弱其反击能力,等开春后再调整战术。 我的看法是,当前的战场态势已经从“大规模攻防”转向“精准消耗战”。俄军盯着乌军的军工、能源设施打,是想从根本上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乌军则靠外部援助补短板,试图用无人机袭扰拖住俄军。这种消耗战拼的不只是前线兵力,更是双方的后勤补给、国际支持和经济耐力。而且冬季来临后,战场环境会进一步限制双方行动,短期内很难有决定性战果,更可能陷入“打打停停、边打边谈”的僵局,最终的谈判筹码,很大程度上要看接下来几个月谁的消耗能撑更久。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你们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