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6天狂涨20%,中国四招反杀,订单转投阿根廷豆价一周跌700元! 1

自由轻羽事 2025-10-24 15:53:33

巴西大豆6天狂涨20%,中国四招反杀,订单转投阿根廷豆价一周跌700元! 10月22日,巴西大豆出口商再次抬高报价,11月船期大豆每蒲式耳价格再涨2.9美元,整个10月累计涨幅飙至20%,创下历史峰值。 这波坐地起价的操作,显然是把我们这个最大买家当成了“冤大头”。可他们没料到,中国反手就是一套组合拳,六天之内就让其12月船期报价下调12美元/吨,曾经的嚣张气焰瞬间熄灭。 巴西出口商的底气,或许来自过往的“成功经验”。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他们就曾单方面抬价,让不少中国企业被迫接受高价。这次眼看中国进口需求稳定,又想故技重施,却忘了今时不同往日。 10月22日当天,中方进口商直接按下“暂停键”,终止新增采购,同时把130万吨原本给巴西的订单,果断转给了阿根廷。 阿根廷早就等着这样的机会,9月23日,阿方将大豆出口关税从26%直接降至零。 算下来到岸价比巴西低了整整80美元/吨,性价比优势一目了然。海关总署10月25日的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11月到港的620万吨南美大豆中,巴西的份额从之前的72%暴跌至38%,而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三国合计占比达到47%。 “西半球涨价,东半球补位”,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单一供应国的垄断时代早已过去。要知道,中方如今从16个国家进口大豆,巴西不过是其中之一,绝非无可替代。能如此干脆地切换供应来源,背后是充足的库存在“撑腰”。 这就像家里的粮仓满了,自然不用看粮贩子的脸色。中储粮4月就提前轮出105万吨储备大豆,为市场“打底”。到了10月,商务部监测显示,沿海油厂的原料库存可支撑43天生产,远超35天的安全警戒线;全国豆粕库存也达到9.4万吨,环比增长28%。 充裕的库存让油厂心里有底,开机率稳稳维持在41%,没有因为巴西涨价就陷入停产恐慌。更关键的是,豆粕现货价一周内从高点回落700元/吨,那些想趁机炒作的投机者,彻底没了兴风作浪的空间。 需求端的“减法”做得更漂亮,从根本上削弱了涨价的支撑。以前饲料里豆粕占比高,大豆价格一涨,养殖成本跟着飙升,只能被动接受。现在不一样了,农业农村部10月通报显示,全国生猪、肉鸡养殖的低蛋白日粮覆盖率已达93%,配方里的豆粕用量从21%降到13%。 别小看这8个百分点的降幅,算下来一年能减少1500万吨的大豆需求,相当于巴西半年对华出口量的三分之一。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9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环比涨了3.2%,豆粕消费量却降了5.7%,价格传导系数从0.8跌到0.3。 这意味着大豆再涨价,也很难快速推高饲料成本,需求端的“硬骨头”被彻底啃了下来。大豆价格波动大,这是行业共识,大型粮油企业早就学会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这次巴西涨价,更多企业加入了套保队伍。 大连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10月前两周,国内产业客户新增套保头寸38万手,锁定了850万吨的进口成本。农发行也及时跟进,发放42亿元“保值贷”,贷款利率还下浮30个基点,鼓励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转移风险。 这么一来,期货与现货的价差从月初的380元/吨快速收窄到90元/吨,那些虚高的投机升水被狠狠挤出,市场价格回归理性。最根本的底气,还是来自国产大豆的战略纵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在大豆市场同样适用。黑龙江农业农村厅公布,2025年大豆轮作补贴提高到每亩350元,播种面积稳定在1.42亿亩。更让人振奋的是,高产高油品种的单产突破160公斤,总产能达到2300万吨,能替代约900万吨的进口压榨缺口。 这就像给中国的大豆供应装上了“最后闸门”,即便进口出了问题,国产大豆也能及时顶上,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回看这场博弈,巴西出口商的失算,在于低估了我们构建大豆安全体系的决心和能力。 从2018年被动接受高价,到如今主动用组合拳反击,这背后是“多元进口+库存缓冲+技术减需+金融避险”的全方位布局。每一招都打在要害上:多元进口打破垄断,库存缓冲争取时间,技术减需降低依赖,金融避险稳定成本,再加上国产大豆托底,形成了无懈可击的防御网。 六天时间,报价从暴涨20%到下调12美元/吨,巴西出口商的态度转变,就是对这套组合拳最好的认可。这场较量也给所有依赖中国市场的大宗商品出口国提了个醒:我们不是任人拿捏的“冤大头”,而是有着成熟应对策略的智慧买家。 对我们而言,这场胜利的意义远不止省下几笔采购成本。它证明了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的今天,只要提前布局、多点发力,就能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从粮食安全到产业稳定,这套“组合拳”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更多关键领域。毕竟,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依赖别人的仁慈,而是自己打造的底气。

0 阅读:2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