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会杀死泽连斯基,普京更加不会对泽连斯基进行斩首行动。因为泽连斯基一旦死了,那么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就是扎卢日内。 在俄乌冲突这场风云变幻的大棋局中,有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论断:俄罗斯不会对泽连斯基痛下杀手,普京更是不会发起针对他的斩首行动。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旦泽连斯基遭遇不测,最有可能接过总统权杖的便是扎卢日内。 外界总觉得斩首行动能快速结束冲突,但对俄罗斯来说,这事得先算笔 “政治账”。泽连斯基从喜剧演员变成战时总统,三年来早已成了乌克兰抵抗的象征,他那句 “我需要弹药,不需要撤离” 的表态,至今还是凝聚民心的符号。 要是他遭遇不测,很容易被塑造成 “殉道者”,反而会激起乌克兰更强烈的同仇敌忾,甚至让原本出现松动的西方援助瞬间加码。 普京显然清楚这种风险,俄方虽常通过媒体把泽连斯基骂成 “西方傀儡”,却从未有过实质暗杀动作,这种克制背后全是战略考量。 更关键的是,泽连斯基之后的接班人问题,才是俄罗斯真正的顾虑所在,而这个人大概率是扎卢日内。这位前乌军总司令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早就超过了泽连斯基。 俄乌冲突刚爆发时,正是他指挥了基辅保卫战,后来又领导了哈尔科夫反击、收复赫尔松等关键战役,被不少人称为 “乌克兰第一战神”。 他和北约的渊源更是深,战争爆发前就负责和北约合作整训乌军,和西方军界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这种人脉可不是泽连斯基能比的。 扎卢日内的军事思路也比泽连斯基更难对付。泽连斯基坚持要 “收复全部领土”,甚至不顾实际发动扎波罗热、库尔斯克等反攻,结果损失惨重,连西方都颇有微词。 扎卢日内却早就提出反对,主张战略收缩,把自己的补给线缩短,拉长俄军的补给线,再诱敌深入打消耗战,这种务实打法被不少军事专家认为更符合乌克兰的实际情况。 对俄罗斯来说,面对一个坚持硬拼的泽连斯基,尚且能靠国力消耗拖垮对方,要是换成精通战术、还能无缝对接西方援助的扎卢日内,战场局面只会更棘手。 西方的态度也在悄悄偏向扎卢日内。有美国记者报道,他已经在伦敦建立了秘密竞选团队,背后还有前总统波罗申科等人支持,不少西方政客私下里都觉得他是 “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俄罗斯自然能察觉到这种风向,要是自己动手除掉泽连斯基,等于帮扎卢日内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到时候这位 “战神” 既能调动乌军士气,又能顺畅拿到西方武器,俄罗斯只会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而且从现实操作看,斩首行动本身风险极大,一旦失败,不仅会彻底断绝和谈可能,还会让俄罗斯在国际上陷入更严重的孤立。 普京从一开始就把行动定义为 “特殊军事行动”,而非全面战争,这种叙事需要保留一定的转圜空间。泽连斯基虽然强硬,但至少还在西方的框架内谈条件,要是换成扎卢日内主导局势,以他的军事背景,恐怕更难接受妥协,反而会让战争拖得更久。 说到底,俄罗斯对泽连斯基的克制,本质是一种利益权衡。留着一个有威望但战术失误的总统,比催生一个更懂军事、更得西方信任的强硬接班人要划算得多。这种看似反常的选择,恰恰暴露了战场之外更复杂的博弈逻辑。 所以,普京不杀泽连斯基,不是仁慈,而是精算到骨子里的冷酷,留着这个内外交困的演员总统,就能拖住乌克兰、耗干西方、避免扎卢日内掌权,真正的战略家都懂:战场上,留着敌人的脑袋,有时比砍下来更有用,毕竟——“可控的混乱,好过未知的灾难。 ”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