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质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打败中国?”美国哈佛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说:“美国永远也打不败中国,中国不可战胜,因为他们从未忘却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甚至连他们自己未必察觉,恰恰是它让他们坚韧不拔、长期屹立不倒。”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种民族特性,其实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一次次具体的事件和民众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来的。比如,1998年的中国洪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长江流域的水位急剧上涨,洪水吞没了大片农田和城镇。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流,很多人没有等待政府的动员,而是自发组织起来。你可能很难想象,在水深几米的洪水中,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手拉手排成一条长长的人墙,用身体去阻挡水流,把村庄、房屋甚至生命安全都置于自己身前。 这种场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罕见的行为,但在中国却真实发生了。洪水肆虐时,民众的互助精神和自发组织能力,远远超出了官方力量的覆盖范围。这种不依赖外力、从内而外的社会韧性,正是查普曼所说的“独特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再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那场灾难中,四川的大地几乎被彻底撕裂,城市倒塌、乡村断裂,数万人失去家园,生命面临极大威胁。 但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有的人扛着水和食物,有的人搬运废墟寻找幸存者,还有人日夜不休地参与救援行动,包括最辛苦的抬尸体、清理倒塌房屋。 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行动几乎没有任何额外报酬和奖励,大多数人只是凭着一种朴素的责任感和对同胞的关怀。那种在极端困境下的自发行动,不仅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温暖,也彰显出一种深植于民族血脉里的坚韧与团结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政策文件上可以写出来的,也不是外部力量能够塑造的,而是一种文化底色,一种生而为中国人就被传承的力量。 而当我们把目光拉到更近的时间,就会看到2020年武汉封城的场景。疫情初期,武汉成为全国焦点,整个城市陷入封锁状态,物流中断、物资短缺,很多居民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难以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成为了城市运转的血液。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居民送去新鲜蔬菜、药品和生活用品。很多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身上带着口罩和护目镜,但他们无怨无悔,甚至把自己的安全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先挺住”的精神,不只是个人的坚韧,更是整个社会机制在文化支撑下展现出来的韧性。它让一个城市在封锁状态下仍能保持运转,也让全国民众看到了中国社会在极端压力下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国人的这种韧性,源于一种文化积淀,这种文化深深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中。它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号召,也不是某种军事训练可以塑造的,而是通过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潜移默化形成的。 例如,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就会被教育要邻里互助,遇到困难要团结一心;城市里的居民在社区里,习惯互相照应,有人困难就伸出援手。 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让中国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甚至经济波动时,都能形成一种自发的凝聚力。它不需要外部干预,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这正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社会韧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危机中,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无论是在乡村的水田里互相帮忙插秧,还是城市社区的邻里互助,中国人习惯于以实际行动支持身边的人。 这种文化特性,让中国社会即便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秩序和凝聚力。正是这种底层的文化自觉,使中国能够在风雨中挺立,而不仅仅依赖政府、军队或外部力量的支撑。 查普曼所说的“美国永远打不败中国”,并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军事夸张,而是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基。中国的韧性,不仅来自军力和经济,更来自民众自发形成的互助精神和长期积累的文化认同。 这种力量既稳固又柔韧,既不容易被外部力量摧毁,也能够在困境中迅速恢复。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历史上遭遇多少外部压力,中国总能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持长久的国家延续和社会稳定。 回顾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洪水、人墙,还是地震、废墟里的志愿者,亦或是疫情封城期间社区工作者的身影,核心都是同一个主题:中国人有一种生而为民、对彼此负责的文化基因。 这种基因塑造了一个国家的韧性,也让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面对各种危机依然能够挺立不倒。它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也不是简单模仿可得的,而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和民众行为模式自然形成的独特力量。 参考资料:东南卫视——美媒提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