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也只有老外能干出来!” 近日,一群老外在河北旅游,游着游着竟然来到了寿衣店,老板看到一群老外进来,手里捏着的真丝寿衣突然滑了一下,差点掉在柜台上 —— 她开了 15 年寿衣店,接待的不是红着眼圈选寿衣的家属,就是自己来备百年衣物的老人,从没见过背着双肩包、举着手机的外国人。 这位老板姓刘,店在保定钟楼街的老胡同里,那天早上刚把一件绣着松鹤纹样的寿衣熨平整,门口的铜风铃就 “叮铃” 响了,抬头一看,五个高鼻梁、深眼窝的老外正探头探脑往里走,为首的卷头发男生还举着手机,镜头对着货架上的绸缎衣裳。 刘老板赶紧放下手里的熨斗,快步走到柜台前,心里直犯嘀咕:“这是旅游迷路了?还是看错招牌了?” 她的店招牌是烫金的 “百年衣铺”,旁边用小字标着 “寿衣、祭祀用品”,按理说不会让人误会,可老外们已经走到陈列架前,指尖划过寿衣的领口,嘴里不停念叨 “beautiful silk”。 “你们…… 要买点什么?” 刘老板斟酌着开口,语气里带着点紧张,她怕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老外听不明白,没成想卷头发男生转过身,用生硬的中文比划着:“衣服…… 穿,party!” 边说还边指着自己的外套,意思是想买件衣服去参加活动。 刘老板心里 “咯噔” 一下,赶紧伸手轻轻按住那件寿衣的袖子,“这不行,这不是日常穿的”,她想解释这是寿衣,可 “寿衣” 两个字怎么也没法用英文说清楚,只能着急地比划着 “old people……after sleep……wear”,老外们你看我、我看你,一脸懵。 卷头发男生掏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输入 “衣服”,结果软件直接译成了 “longevity clothing”,他指着屏幕高兴地说:“long life!good!” 这下刘老板更急了,赶紧从里屋抱出一摞平时兼卖的棉麻唐装,抖开一件蓝色的给老外看:“this is for wear,that one no!” 为了让老外明白,她还指着胡同里一位穿唐装遛弯的老人,又指了指寿衣,摇了摇头,老外们这才慢慢反应过来,卷头发男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用翻译软件说 “sorry,we don't know”,刘老板笑着摆摆手,说 “没事,你们是喜欢中国传统衣服吧?” 后来老外们在唐装里选了两件,还买了四条绣着福字的手帕,付款时卷头发男生特意多付了 20 块,说 “thank you for explaining”,刘老板又把钱退了回去,说 “该多少是多少,不能多要”,这一幕被隔壁煎饼摊的张阿姨拍了下来,发在抖音上,很快就有了几万赞。 评论里有人调侃 “老外把寿衣当唐装,眼光还挺毒,那真丝寿衣的绣工确实好”,也有人说 “换我可能就懵了,刘老板还挺有耐心,没让人家闹笑话”,还有北京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说曾在国外误把祭祀用的蜡烛当香薰买走,后来才知道是当地的殡葬用品。 河北大学民俗研究所的王教授在《中国民俗服饰研究(2024 版)》里提到,中国寿衣常用真丝、绸缎等高档面料,绣有福寿、松鹤等吉祥图案,和传统唐装在外观上很相似,容易让不了解民俗的外国人产生误会,而在多数西方国家,逝者通常穿自己的日常衣物,没有 “专用寿衣” 的概念。 现在刘老板的店门口贴了张英文提示:“Some clothing is for funeral use,please ask the shopkeeper for details”,她还准备了几张中英文对照的卡片,上面写着 “寿衣:clothing for the deceased”,用她的话说 “做生意得实在,人家不懂咱的文化,咱得说清楚,不能让人家吃亏”。 你在旅游时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闹出来的小误会吗?比如误把当地特殊用品当普通商品买走之类的事?
“这事也只有老外能干出来!”近日,一群老外在河北旅游,游着游着竟然来到了寿衣店
少胨
2025-10-23 16:41:35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