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老师“嚣张收礼”爆火:这视频我看了3遍,越看越想点赞! 前几天刷抖音,刷到个让我先皱眉后咧嘴笑的视频——北京某学校办公室里,一位家长捧着个鼓鼓的袋子给女老师送礼,旁边同事都看愣了,结果这老师不仅没推辞,还接过来举着拍了段视频,配文:“这礼,我该收!”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胆子也太大了?评论区不得骂翻?结果点开一看,好家伙,满屏都是“老师收得好!”“必须收!”“要是我我也送!”,甚至还有人说“这礼送得比教师节鲜花实在多了”。这反转给我整懵了,赶紧翻评论区找真相,越看越觉得这老师“嚣张”得可爱。 事情得从校门口那个总“留守”的小男孩说起。这位女老师每天下班锁门时,总能看见个小身影戳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别的同学早被家长搂着问“今天吃什么”,就他背着比人还宽的书包,小手攥着衣角,眼睛盯着路口,像只等主人的小狗狗。 一开始老师以为是家长堵车,直到有天放学下小雨,孩子没带伞,缩在保安亭旁边发抖,老师才忍不住走过去。蹲下来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鞋子都湿了,裤脚还沾着泥,声音软乎乎的:“老师,我妈妈还在卖水果,她脚不好,走不快。” 细聊才知道,孩子爸妈早就离婚了,妈妈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左腿不方便,只能在小区门口摆个水果摊。为了多卖两斤苹果,每天得守到天黑,根本没法准时来接孩子。孩子怕妈妈着急,从来不说等得久,每天就安安静静站在那儿,饿了就啃早上带的馒头。 老师听完鼻子一酸,第二天就从家里带了个保温杯,里面装着热粥和卤蛋,塞给孩子:“先垫垫,等会儿老师陪你等妈妈。”从那以后,这事儿就成了老师的“额外工作”——早上帮孩子检查作业,中午提醒他添衣服,下午放学要么陪他在校门口等,要么联系社区志愿者顺路送一段。 孩子妈妈知道后,心里过意不去,总想着要谢谢老师。一开始送水果,老师说“给孩子吃就行”;后来想送购物卡,老师又婉拒了。直到上周,妈妈特意炖了锅自己卤的牛肉,装在保温桶里,还缝了个装粉笔的小布套,说:“老师总用粉笔,手糙,这个布套能护着点。” 送的时候妈妈还挺忐忑,怕老师不收,结果老师接过来就笑了:“这牛肉看着就香,我晚上正好不用做饭了!”还特意拍了视频,说:“这礼我收得心安理得,因为我知道,这里面不是功利,是一位妈妈的心意,也是孩子的惦记。” 评论区里,有人说想起自己上学时的老师——下雨时把伞让给学生,自己淋着雨跑回家;有人说现在总听说“老师不敢管学生”“家长怕老师”,但这样的故事才是师生情该有的样子;还有家长留言:“要是我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也想送点啥,不是讨好,就是单纯想谢谢。” 其实大家不是反感“送礼”,是反感那些带着功利心的“交易式送礼”——开学送购物卡,想让老师多照顾;期末送名牌包,想让孩子当班干部。但像这位妈妈这样,送的是亲手做的牛肉、缝的布套,藏的是“谢谢你帮我照顾孩子”的真心;老师收的也不是礼物,是这份心意的回应。 我想起我小学时的班主任,我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我跟着奶奶过。有次我发烧,奶奶年纪大了没法送我去医院,是老师骑着自行车,把我抱在前面,一路蹬去卫生院。后来奶奶非要给老师送一筐自己种的西红柿,老师推辞不过,收下了两个,还回了奶奶一袋饼干,说“给孩子当零食”。现在我都记得,那西红柿特别甜,饼干也香得不行。 网上总有人说“现在的师生关系变味了”,但其实不是的。就像这位北京女老师,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多陪孩子等了会儿妈妈,多给了孩子一口热粥,却让一个家庭感受到了温暖;那位妈妈也没送什么贵重的礼,却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上学时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记一辈子的老师?他做过什么小事,让你至今想起还觉得温暖?或者你作为家长,有没有因为老师的帮助,想真诚地道谢的时刻?评论区聊聊,让我们多看看这些暖心的故事,也给那些默默付出的老师点个赞! 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