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3000个汉字:被误读的传统,才是大师的“原生力量”
听杨振宁先生回忆童年的演讲,突然读懂了“原生家庭”的另一种答案——不是西方理论里的复杂归因,而是一位母亲用文化信仰筑起的精神根基。
这位从封建时代走来、缠足半途而废的家庭妇女,在丈夫留美、独自带幼子在合肥生活的六年里,教会了杨振宁3000个汉字。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迸发成支撑家庭的力量,更潜移默化融入杨振宁的生命。就像他儿时读《孟子》,钱学森留学时父亲赠予《庄子》,民国巨匠们的成长轨迹里,都刻着传统文化的烙印。
这些浸润着传统智慧的人,后来都成了影响时代的大家。反观如今,不少人追捧西式教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糟粕,却忽略了文化的核心价值——能让人在困境中挺立、顺境中平和的正能量,从不分中西。
全盘西化的论调,恰似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同倒掉。杨振宁的故事早已证明:传统不是创新的枷锁,那些被提炼、被传承的文化精髓,恰恰是人格与成就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