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失踪已久的彭加木却突然“现身”美国,华国锋严令三军:要不惜一切找到他。“我去东边找水。”这个小字条,成为了彭加木博士在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一丝讯息。留下字条之后,他便一头扎进广袤的罗布泊当中,自此再无音讯传来。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45年前的今天,彭加木在罗布泊留下这张纸条后失踪) 罗布泊的六月,烈日将戈壁滩烤得滚烫。 1980年6月17日正午,科布泊科考队的营地静得可怕,只有热风卷着沙粒打在帐篷上的沙沙声。 司机王万轩擦着汗走向越野车,准备叫彭加木队长吃午饭,却发现车内空无一人。 驾驶座上留着一张字条,墨迹还未干透: "我去东边找水。" 这张普通的纸条,成了彭加木留给世界的最后讯息。 字条上的字迹略显潦草,似乎是在匆忙中写下的。 王万轩注意到,彭加木平时随身携带的棕色挎包不见了,里面通常装着他的笔记本和测量工具。 彭加木与罗布泊的缘分,要追溯到十六年前。 1964年春天,他带领科考队第一次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 科考队的吉普车在沙丘间艰难前行,队员们都要用围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过多的沙尘。 那时的罗布泊还有水,科考队的任务是寻找重水。 虽然主要目标没实现,但他们意外发现了钾含量丰富的河流。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兴奋不已,因为当时中国九成钾肥依赖进口。 时光流转到1979年,彭加木作为科学顾问随《丝绸之路》摄制组重访罗布泊。 摄制组的摄影师还记得,当时五十多岁的彭加木站在沙丘上,望着远方说: "这里藏着太多秘密。" 谁也没想到,一年后他会在这片土地消失。 那次考察中,彭加木特别关注了罗布泊的地质变化,经常蹲在地上研究土壤样本。 1980年5月,科考队再次出发。 这次行程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出发第一天,队员陈大化驾驶的车辆就偏离了路线。 在茫茫戈壁中,两队人马失联整整三天。 更糟的是,途中还遭遇了沙尘暴,能见度不到十米。 队员们不得不停车等待,用帆布盖住发动机,防止沙粒进入。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科考队完成了预定任务。 按理说应该打道回府,但彭加木却提出要继续考察东南角区域。 这个提议在队里引发了激烈争论。 司机们最先反对,他们说车辆已经不堪重负; 年轻队员也担心补给不足。 最后是新疆分院的一纸批文,让考察得以继续。 在讨论时,彭加木指着地图说: "这片区域从未被系统考察过,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六月中的罗布泊,白天地表温度能到五十度。 科考队按计划前往库木库都克找水,但所谓的水井早已干涸。 队员们清点物资时发现,水和汽油都只剩四分之一。 在沙漠里,这等于被判了死刑。 当时队员们的水壶都要严格计量分配,每人每天只能喝三小杯水。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彭加木留下了那张字条。 队员们发现他失踪后,立即展开搜寻。 在营地东面一公里处,他们发现了彭加木的脚印。 脚印很清晰,步幅很大,看得出他走得很急。 但脚印在盐碱地处消失了,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凭空消失。 搜救队员注意到,脚印旁边有几处被风吹散的椰枣核,这可能是彭加木途中补充体力的食物。 随后的大规模搜救动用了直升机、警犬和上百人的队伍。 搜救队员手拉手排成一行,像梳子一样把沙漠梳了一遍。 有个参加过搜救的老兵回忆说: "我们连老鼠洞都查过了,就是找不到人。" 搜救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期间遭遇了多次沙尘暴,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彭加木的失踪引发各种猜测。 最离奇的说法是他叛逃到了美国,但这种说法很快被证伪。 比较靠谱的推测是,他可能因为脱水产生幻觉,误食了有毒植物。 也有人认为,他可能陷入了流沙。 有科考队员回忆,彭加木失踪前一天曾说过头晕,可能是中暑的先兆。 多年后,科考队队员马仁文在接受采访时说: "彭队长是个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这句话,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彭加木会独自去找水。 据马仁文回忆,彭加木经常工作到深夜,在油灯下整理标本和笔记,对科研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 如今,在彭加木失踪的地方立着一块纪念碑。 碑文很简单,只有他的名字和日期。 每年都有探险者来这里凭吊,有人说在起风的时候,能听到沙漠里的脚步声。 当地的牧民也传说,有时能在落日余晖中看到一个背着挎包的身影,在沙丘上慢慢行走。 彭加木的儿子后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他说父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 每年清明,他都会遥望罗布泊的方向,缅怀那个为科学献身的父亲。 虽然真相可能永远埋藏在黄沙之下,但彭加木的探索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