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入灶,烧出怎样的时代之问? 近日,烟台某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引发热议。农业专家李少昆的“不赞同、不支持、很惋惜”三连评,道出了许多人心中对粮食本能的敬畏。这簇灶中之火,烧出的不仅是烤肉香气,更是一道关乎粮食安全与市场理性的时代思考。 平心而论,将可食用的玉米直接投入灶膛,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我国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状未变,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土地与劳动的精华。在情感与观念层面,这无疑触碰了“粒粒皆辛苦”的集体记忆与节约粮食的社会共识。 然而,在评判之前,也需探究其背后的市场逻辑。若这些玉米因品质、储存或市场供需等原因,已不适宜作为口粮或饲料,商家基于成本考量将其作为相对廉价的燃料,是否属于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玉米“能否”被用作他途,而在于其“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此事真正的启示在于,我们既要坚守珍惜粮食的道德底线,也要理性看待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多元化配置。与其简单谴责,不如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链条,减少非必要的损耗,让每一粒粮食都能物尽其用。当粮食安全的基础更为牢固,社会对非食用途径的消耗自会多一份平常心。这需要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中践行节约,让“浪费”二字,真正失去其存在的土壤。
玉米入灶,烧出怎样的时代之问? 近日,烟台某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引发热议。农
在河边静赏晚霞的路人
2025-10-22 13:41: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