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让很多人都在讨论:如果安世最终破产,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其实答案一点都不复杂,这家企业现在早已经是百分之百的中资公司,从最初收购到今天的运营,每一分钱、每一项技术、每一位高管,背后其实都是中国企业多年的投入和努力。 无论资产规模还是管理团队,安世半导体如果真的走到破产一步,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只有中国企业本身。 很多人还记得,安世半导体最初是通过中国资本从欧洲市场重金收购来的,背后的资金投入以百亿计。 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全球市场的管理理念、前沿技术,甚至还将产业链和供应链一并引入。 可以说,这家企业本应该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出去”的样板。可现在,由于复杂的地缘博弈和政治干预,所有这些努力很可能付诸东流。 有人觉得,荷兰好像没什么损失。其实,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接管”之后,表面上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方股东的权利,裁撤中国高管,把公司治理权全部交给当地托管人。 实质上,荷兰只是在没有任何额外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把一块原本属于中国的优质资产纳入自己手中。 对于荷兰来说,除了可能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产业链风险之外,几乎没有直接经济损失。更不用说,安世的扩产和创新这些年,荷兰方面并没有真正为其承担过什么风险。 至于为什么荷兰敢如此操作,说到底就是地缘政治和科技封锁的合力在起作用。 美国带头发起科技围堵,荷兰紧随其后,把所谓“国家安全”无限放大,直接将安世半导体划进敏感名单,动用法律、行政等多重手段,把中国投资者彻底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强制干预。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各国在科技安全问题上虽然口径不一,但对于半导体、芯片这种关键领域,普遍都在加紧防范中国企业介入。 荷兰不仅对安世半导体出手,还不断出台各种贸易壁垒,比如对中国包裹加税、收紧高科技出口审批,让在欧中国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本来,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方向。很多中国科技公司、制造企业都把欧洲看作是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展的桥头堡。 可如今,随着地缘风险增加,政策环境越来越不友好,营商信心也在下降。中国企业面临的不只是商业风险,更是政治、法律和制度的多重挑战。 有观点认为,面对荷兰这种做法,中国应该强硬反击,甚至直接采取对等措施。其实,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安世半导体的遭遇,不只是一场中荷之间的资产之争,而是整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利益交换和科技竞争的缩影。 欧洲不少行业也因此感到担忧,特别是汽车、家电等芯片依赖度高的企业,已经感受到断供风险带来的压力。 可惜,荷兰政府宁愿冒着损害本国产业的风险,也要迎合美国的战略部署,为所谓“安全”让路。 安世半导体事件给所有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认为只要有钱、有技术、有合同,就能在海外站稳脚跟的想法,已经不适用了。 今天的全球市场,除了资金和管理,还需要有对政策风险、法律变化的预判能力。只有把产业链布局多元化、谈判筹码多样化、法律支持和风险保险都提前准备好,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类似事件带来的损失。 从安世半导体的遭遇可以看出,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阶段。中国企业如果还想在海外有更大突破,必须学会和不确定性打交道,不仅要关注市场和技术,更要关注规则和话语权。每一次教训都是成长的机会,只有不断反思和调整,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确定会暴涨的板块:去年,从9月份开始,龙飞凤舞。现在已经10月底了,马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