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尽数捐献,看到金额后,才知道他到底有多伟大! 杨振

柳淮蕊 2025-10-21 23:54:53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尽数捐献,看到金额后,才知道他到底有多伟大! 杨振宁先生10月18日驾鹤西去,这则消息让整个学界都陷入了悲痛。 这两天清华陆续披露了他毕生捐献的细节,人们才猛然发觉:这位拿过顶级诺奖的科学巨擘,把自己的薪资、奖金甚至身家,全变成了滋养中国科研的“沃土”。 这不止是简单的捐钱,而是把一辈子的心血都绑在了祖国的学术事业上。 记得1997年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刚成立时,75岁的杨振宁就接下名誉主任的聘书,一上任就撂下狠话:“我的工资一分不留,全捐给中心引人才、养学生。” 清华前校长顾秉林后来证实,杨振宁在清华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无论是基础薪资还是各种津贴,从没往自己口袋里装过,全都投进了人才引进基金。 要知道他当时的薪资,在国内学界已经算得上最顶尖那批,可他偏要省下工资和津贴,连办公室的台灯都是自己掏钱买的。 他对自己“一毛不拔”,却舍得拿薪资帮清华挖来姚期智这样的计算机泰斗,而后来正是姚期智带出了清华的量子计算团队,如今在全球都排得上号,这钱花得比什么都值。 再看那笔分量千钧的诺贝尔奖金,物理学界早有定论,杨先生和李政道拿的诺奖是“头等大奖”,含金量堪比爱因斯坦的贡献,这笔奖金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换成现在的购买力更是惊人。 但他没用来购置房产,没留给家人挥霍,而是拆成了好几份“火种”。 1983年他在香港发起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先捐了400万美元打底,之后又陆续注资,24年里资助了数百个基础研究项目,到2007年基金会结束时,连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带设备全无偿给了中大,光现金就有1100多万元人民币。 更让人动容的是,1980年他在美国创建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用奖金和积蓄支撑了十余年,近百名中国科研人员靠这笔钱去美国石溪进修,回来后全成了各领域的骨干,这比直接给钱搞研究,更像是给中国科研“输血”。 杨先生的捐献从来不止是钱,更是把自己的“学术生命”也捐了进来。 2021年他把2000余件图书、手稿、影像资料捐给清华,今年10月19日开放的杨振宁书屋和档案资料库,光数字化数据就有4000余条,连1971年邓稼先给他写的信,信里明说中国原子弹没外国人参与,都完好保存着。 这不仅是资料,更是给后辈留下的“学术地图”,朱邦芬院士说得实在,这就是个“宝库”,里面的手稿和讲稿藏着杨先生独特的思考,比任何教材都珍贵。 在更早时的1997年,他还把美国的房产卖了,钱全投进清华北美基金会,就为了给华研院筹启动资金,当时有人劝他留条后路,他却说“清华就是我的后路”。 探明了杨振宁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才明白他的伟大不是数字能衡量的。 多年来他和翁帆女士给清华的捐款,总数超2000万元,加上给中大的、给交流基金会的,累计起来更是笔数不清的巨款。 但更关键的是这些钱的“乘数效应”,他用自己的名气和捐款撬动了更多资源,比如“科学探索奖”由他牵头发起,到2024年底已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每人300万的资助,让无数年轻人能安心搞基础研究。 对比现在有些学界“大拿”,拿着高额经费却搞不出成果,忙着走穴捞钱,杨先生的捐献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他自己说过,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改变“不如人”的心理,这话真没吹牛。 上世纪70年代他第一次回国,就四处演讲说“中国科学家能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后来用捐献实际行动兑现承诺。 当年清华华研院刚起步时,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是他捐钱买设备、请专家,硬生生把这里打造成了基础物理研究的高地。 现在清华物理系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多少沾着杨先生当年撒下的“种子”。 10月18日他逝世后,师生自发去书屋缅怀,留言簿上“先生千古”的字迹密密麻麻,这比任何颁奖都能证明他的价值。 有人或许会说“他有钱捐才容易”,可真不是这么回事,多少人功成名就后忙着聚敛财富,杨先生却选择“裸捐”式奉献,他的房子、藏书、奖金,甚至毕生的学术积累,全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10月19日清华开放的书屋角落里,摆着他用过的旧钢笔,笔尖都磨平了,可就是这支笔,既写得出诺奖级的论文,也签得下捐赠协议。 这种把个人成就彻底融入国家发展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杨先生的捐献,本质上是一场“精神传承”。他捐的不只是钱,是对科学的敬畏,是对祖国的赤诚,是对后辈的期许。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爱国”太空泛,看看杨先生就知道,真正的爱国就是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他的诺奖奖金花光了,但培养出的人才还在;薪资捐完了,但带出的学术传统还在;人走了,但留在书屋里的精神财富,会一直照亮清华园,照亮中国的科研之路。 这才是最伟大的捐献——不是给一时之需,而是给一世之基,这种境界,值得每一个人记一辈子。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